今天,“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会议隆重开幕,我谨代表电影学院,对前来参会的各位嘉宾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给予电影学院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第一次成功地放映了他们的影片,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正式诞生。人类社会就此进入了异彩纷呈的光影时代。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电影艺术经历了由无声转为有声、由黑白转为彩色、由平面转为立体等技术上的革新。如今,在新的科技浪潮的引领下,VR、AR等信息技术的介入,更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性。技术革新也推动了世界电影产业蓬勃发展。
2008—2018年这十年间,中国电影产业日渐壮大,不仅票房以年均35%的速度节节高升,更是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促进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虽然在市场规模上看,中国已然成为“电影大国”,但是更应该看到,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有限,中国离真正的“电影强国”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影学院适时提出构想,从理论体系、实践创作、人才培养三个层面出发,探索构建“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中国电影学派”。
2017年10月31日,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中心成立了“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重点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开展研究,以奠定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根基。2018年3月,中国“”“政协”“”召开期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大会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的提案》。2018年7月,“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喜获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
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自成立以来,斐然。研究部与各大电影期刊合作,香港吉野门设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专栏,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电影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日报》等核心刊物、重要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此外,还举办了“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并与雄安新区联合举办“光影·未来首届雄安电影周”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成为当前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当然,作为“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重要践行力量,电影学院本着“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包容”的旨,欢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中国电影纳入研究视野。因此,此次“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我们希望“中国电影学派”研究在未来能呈现出国际化、跨文化、跨学科的发展趋势;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学派”研究在电影理论、电影、电影史学领域,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体系,这也是对世界电影学术的贡献。
回顾世界电影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并非一国之力,而是世界电影艺术互动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对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对类型电影的开掘,发挥了领军作用;而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电影则在电影的艺术探索上功不可没;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伊朗等亚太国家则努力通过电影来展现民族特性,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贡献了力量。
今年是中国四十周年,四十载,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首先,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电影曾涌现出界电影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红高粱》、《黄土地》、《香魂女》、《三峡》等影史佳作,都曾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它们无形中承担了“文化使者”的功能,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又通过光影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其二,以来的四十年中,中国电影为世界影坛贡献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1978年以来,中国类型电影,如家庭、武侠功夫片、喜剧片、美术片、新主流等中国特色新范式,界电影之林独树一帜。这些中国特色电影类型,也为世界人民展现了多元的东方文化。
其三,从电影市场上来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我们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海外市场表现同样出色,近五年来,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以每年超过30%的增长率连年增长。电影市场的繁荣,也引领相关产业链条的整体发展,推动世界电影产业稳步前进。
40年,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更应该朝向未来,建设中国电影的新形态。在构建中国电影学派过程中,想要做到“中国元素,世界表达”,就应向民族艺术传统寻找创作灵感。只有创作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才能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近年来,两岸三地电影界出现了一批体现中国文化特质、传达中国文化美感的作品。在《不成问题的问题》、《八月》、《塔洛》、《塬上》等作品中,采用了黑白灰色调来营造电影中的“东方气质”;陈凯歌的《妖猫传》,在视觉上实现了对盛唐气象的影像再现;侯孝贤在取材于唐传奇的《聂隐娘》中,运用空镜头、长镜头,给观众呈现出充盈着中华古典美学神韵的诗意画卷。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不约而同地借力中国艺术传统,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质、能够体现“中国电影学派”的作品,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其中,尤以张艺谋的近期作品《影》最具代表性。《影》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元素,以营造丰富的影调,呈现有质感的影像;在总体黑白灰的色调之外,还用中国特有的泼墨感来体现影片中人性的复杂。整部电影浓淡相宜,体现出中国水墨书法的逸韵,使这部影片成为能够呈现“中国电影学派”气质的值得深入研究的作品。
由此可见,在创作“中国电影学派”作品过程中,尊重传统,融入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气韵,才能真正探索出民族特色中的人类共同价值,从而使“中国电影学派”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想象中国、表达中国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做出独特贡献。
电影学院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以电影学院78级学生为核心的“第五代”、和以80年代中后期学生为主力的“第六代”,都已经写入历史并还将继续推动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新人才、推进中国电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电影研究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和完善,既是时代赋予电影学院的历史,也是电影学院在中国电影、世界电影发展进程中必须负起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我们继续将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作为电影学院研究工作的中心任务,推动并完善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电影史中的能够体现“中国电影学派”的电影,并制作大典;第二,继续与各大电影期刊合作,设立“中国电影学派”专栏,展示“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第三,开设“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等课程,纳入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体系;第四,设立“中国电影学派”大,评选出优秀的、中国电影学派的电影,并对其进行嘉;第五,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中国电影学派”人才,推出一系列代表性作品;第六,每年优选能够代表当年中国电影艺术水准、具有中国文化美感和艺术特质的影片,以“中国电影学派”的品牌向国内外推广,并在国际电影节等相关活动中,集中进行展映、推介和研讨,推广和强化“中国电影学派”的品牌。
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研究的持续深耕与拓展,将有利于为“中国电影学派”营造一个更为的学术格局,促成一个更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学派”的国际拓展,也是中国民族电影的国际发声与自信彰显,更是建设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时代与担当。我相信,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必将在交流、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成为共谋发展大计、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交流合作、回馈学界期待的又一次盛会。
(作者为电影学院理事会理事长,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