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人类便迈入了信息时代。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7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计算机在试制成功,这是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我国计算机研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夯实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
随着国家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班,编印教学,大力培训师资。由此,我国电化教育资源建设正式打开局面。同年,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以及《关于电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规划(讨论稿)》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化教育的正式重启,也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式起步。
据《开创电教新局面》报告,到1982年9月,电教工作开展得比较频繁,并且已经建立了电教机构的学校共16000多所。其中高等学校近500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中师300多所,约占全国中师总数的40%;中专开展的比例数也较大;中学7000多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7.5%;小学有7000多所,占全国小学总数的0.88%。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接受电化教育的课时平均达到总学时的5%左右。在幼儿教育、校外教育中,电化教育也有所开展。
1995年11月,连接全国100所高校的CERNET提前一年通过验收,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用户在高校诞生。经过25年发展,CERNE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学术网络,为形成现阶段IPv6规模发展提供了产业创新协同平台。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IPv6用户超过500万,是我国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重大应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试验设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起到了开先锋的作用,拥有我国上百万的大规模IPv6用户群体,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正式投入使用;2000年,全国有16个省市,845所院校实行了网上录取,占当年高校总数的82%,网上录取的学生总数达111.7万人,占当年招生计划的54.75%,其中远程异地网上录取30.6万人,实现了网上录取省市数、高校数、学生数都超过半数的三个过半工作目标。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培养人才的必经之。同志曾远瞩地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针与目标,也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自以来,各时期中央的教育战略部署,都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02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六大工程之一,其中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了进一步规划,包括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高等学校科研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该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展开。
截至2003年8月,大学、大学、南开大学、大学等几十所重点高校,建设了分布在数理、化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农业、资源与、工程与材料等领域21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在已有建设的基础上,各建设单位已掌握网上合作研究平台运行中的关键技术,为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建立了一批比较完善的网上研究专业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建设单位之间专业科学数据的共享;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争取国家高层次、高级别项目方面初见成效,部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十年规划》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国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十年规划》正式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会议召开后,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2年至2016年的五年内,我国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为核心任务,进入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阶段。以人人通为标志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意味着对教与学方式的进一步变革,这是对此前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足够的便利和好处,使得整个社会对技术形成了高认可度;平板教学、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教学模式,从试探了深化。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MOOC(慕课)、微课与SPOC(私播课)发展战略从初见曙光到如日中天仅用了五年的时间。
我国教育大数据近年来发展迅速,2015年成为中国教育大数据元年。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定位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以及提升治理能力的新途径。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是大数据第一次写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主要体现了三个:一是进一步从建设应用,二是进一步从单点到全局,三是进一步从条线到融合。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中承担着推动教育和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全局战略的,要不断地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智能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从而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2.0是要在1.0阶段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使中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从总体上讲,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教育信息化在发展、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2019年4月3日,刊发文章《一根网线,串起城乡课堂》,文章中写到,党的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6%;多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92%;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接入上线个。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师共有1400万余人次报名参加活动,共计晒课1290多万堂,推出省级优课近17.5万堂,部级优课近6万堂,生成性资源达2800多万条,累计访客数达1.7亿。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智能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还启动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被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推进智能教育应用的部署。
2019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整体运作流程改变,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的固有生态,使其开始向智能教育的新形态迈进。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谋划未来发展之。
8月,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在召开。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发表讲话时说,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将呈现出四个新特征:一是教育创新将注入人机协同、共创分享的新动力;二是教育科学研究将进入交叉融合、集智创新的新阶段;三是教育发展目标将聚焦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新标准;四是教育治理体系将面临社会伦理、数据安全的新挑战。
对于智能教育时代如何构建新型教育体系,雷朝滋表示,在规划层面,通过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构建满足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培养体系;在实践层面,建立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在研究层面,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中小学校等各方加强合作,优化产学研一体的智能教育技术研发体系。
当今,关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的研究呈现出井喷状态,专家们开始探寻可以使虚拟体验更具沉浸感、更加真实的创新方法。现在,VR技术已经超越了视觉和声音,开发出了可以让用户触摸虚拟对象,感受风和温度的变化,甚至在VR中教与学、品尝食物、游览活起来的紫禁城……
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将虚拟现实(VR)技术列入该年度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任务;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我国VR产业发展,推动虚拟现实应用创新,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和新动能,为我国VR产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文件明确,要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对于虚拟现实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有研究表明,沉浸式VR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在沉浸式VR中学习的学生有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保留知识的能力。师范大学心理学部CarsonWang博士认为:可能是因为沉浸式的VR能够营造的生动、逼真、身临其境的,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大脑天生容易记住那些直观、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是大脑的本能反应,沉浸式教学就是在对大脑投其所好。同时,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场景中与知识点通过新的方式来互动,可能会让教育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2019年8月,第二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提到,中国高度重视智能产业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专家表示,今年是5G元年,5G技术构建的数字高速公,将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通道,将对生活生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带来超乎想象的变化。
未来,教育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学习,使学习不再需要以教室为基础,教育资源的界限将被打破。在5G的下,结合AI、VR、AR等技术,远程跨地域教学、全景课堂、全息课堂、沉浸式教学、虚拟实验、虚拟科研、仿真校园等梦幻成真,或许还将会出现更多不可预见的惊喜,传统教育方式将全面。男人冬泳 打一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