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重监管背景下新金融发展空间会被吗?

※发布时间:2018-3-14 11:36:4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日前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认了下一步金融发展与的大方向,也把金融服务实体、强化金融监管与协调、防范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上。其中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特别提出了要“加强监管”,由此也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在新形势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空间会受到较大。对此,我认为以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为契机,恰好可以跳出对互联网金融“过渡模式”的依赖,真正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所谓金融科技,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全面融合与互动,大致上可以包括两大类,一是纯粹给金融业提供支撑的科技业务,二是利用科技从事金融和类金融业务的活动。随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落实,我认为,下一步的金融科技创新将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必须把握风险可控的原则,不给金融稳定“添麻烦”。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等,相对此前的金融工作会议而言,金融风险的排序提前到了第二位,也说明当前面临特殊的国内外压力,金融安全与稳定成为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

  那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来说,需要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当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带来更多的产品、组织、市场创新时,也必然面临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为创新的源泉是追求高风险对应的高收益。由此,在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安全跷跷板”偏向后者的未来几年,应该避免过度追求高风险型的金融创新活动,更加偏重于稳健创新。另一方面,不管是直接或间接介入到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创新活动都必须充分明确和牢牢把握风险底线,避免非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第二,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科技发展“蓝海”,恰恰在于如何更好地支持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既然风险是各方当前最担忧的,而且预计针对金融安全与风险防范的服务市场规模会迅速增长,那么在这些领域的科技应用自然会获得更大空间。就金融功能的基本内涵来看,包括投融资等资源配置、支付清算、信息管理、风险管理等,过去人们更关注前面几项,现在则需充分发掘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创新。

  一是在宏观层面,可以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判断与预警等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原有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成本效益等难题。二是在行业层面,把新技术与行业自律、行业规则、技术与业务标准等有效结合起来,真正促进行业与市场结构优化,遏制金融风险在中观层面的累积。三是在个体层面,把新技术与风险管理类产品、组织模式创新有效结合起来,使得个体风险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分散,从而既有利于不同主体更好地规避潜在金融风险,也能为宏观风险防范奠定更健康的微观基础。

  第三,高度重视以金融科技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此次会议还强调要“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近年来,以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金融机构等则面临政策与市场的多方挑战。长远来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金融机构要实现差异化竞争、积极抱团取暖,都离不开对金融科技的运用。

  例如,金融科技支持中小银行的重要案例,就是发展直销银行,这能够突破地域对规模扩张的制约。由于存在地域,中小银行只能深耕当地金融市场,导致中小银行“长不大”。当前,互联网发展没有边界,中小银行完全可以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发展直销银行,实现线上业务的跨区域发展。

  第四,真正发挥科技对金融的优化与促进作用。根据中央的政策,未来金融科技创新的着眼点,应该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此同时,科技类企业、互联网企业做金融,将遭受更加严格的监管,不再如过去那样可以“长袖善舞”。应该说,金融科技的真正“蓝海”,一方面是为现有金融体系提供新技术外包,而不涉及金融业务自营,如IT基础设施、大数据风控、客户分析等;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利用金融科技进行基础设施,为金融活动提供型平台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需要真正推动金融科技行业转向扎实的技术驱动。一是面临新技术时代的重要转折期,无论金融还是类金融机构,都要减少对制度红利和套利的“迷恋”,而真正把科技驱动作为服务创新的核心动力,强化金融科技的“正外部性”。二是消除“金融科技腾飞”,例如,我们的支付工具创新虽然看似“眼花缭乱”,但是在基础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化等层面还有大量不足之处。三是金融科技可能使得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但无论怎样,金融运行的底线不能突破,相应的穿透式、功能式监管体系也需完善。

  总之,无论是纯粹做技术,还是以技术来做金融“小而美”,金融科技创新都要在安全稳健的前提下,更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支撑国家战略领域、薄弱领域,以及满足居民与实体的多元化需求。 (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