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0-3-8 23:23: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发布机构:黟县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0-02-20 15:14:14 信息来源: 黟县林业局 浏览次数:57

  ——依法确权,分级管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

  ——主导,多方参与。突出自然地体系建设的社会公益性,发挥在自然地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和参与自然的长效机制。

  (三)总体目标。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地科学设置,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

  (五)科学划定自然地类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将自然地按生态价值和强度高低依次分为3类。

  自然区:是指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群数量及赖以的栖息。

  制定自然地分类划定标准,对现有的自然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区、野生植物原生境区(点)、自然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类自然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地分类系统。

  (七)编制自然地规划。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自然地规划,明确自然地发展目标、规模和划定区域,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地体系。

  (九)归并优化相邻自然地。制定自然地整合优化办法,明确整合归并规则,严格报批程序。对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内相邻、相连的各类自然地,打破因行政区划、资源分类造成的条块割裂局面,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栖息地连通、管理统一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合理确定归并后的自然地类型和功能定位,优化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被归并的自然地名称和机构不再保留,解决管理分割、地破碎和孤岛化问题,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在上述整合和归并中,对涉及国际履约的自然地,可以暂时保留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时的名称。

  (十)统一管理自然地。理顺现有各类自然地管理职能,提出自然地设立、晋(降)级、调整和退出规则,制定自然地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实行全过程统一管理。建立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智慧自然地,制定以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新的自然地类型。

  (十二)合理调整自然地范围并勘界立标。制定自然地范围和区划调整办法,依规开展杨得志炮轰南阳调整工作。制定自然地边界勘定方案、确认程序和标识系统,开展自然地勘界定标并建立矢量数据库,与生态红线衔接,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确因技术原因引起的数据、图件与现地不符等问题可以按管理程序一次性纠正。

  (十四)实行自然地差别化管控。根据各类自然地功能定位,既严格又便于基层操作,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国家公园和自然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区内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人为活动。结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分类分区制定管理规范。

  (十五)加强自然地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野外站点、巡护网、监测、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管理设施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管理队伍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

  (十七)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按照标准科学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和资源利用的生态风险,明确自然地内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利用行为,全面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和义务,原住居益,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地、共享资源收益。制定自然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探索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对划入各类自然地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通过租赁、置换、赎买、合作等方式产权益,实现多元化。

  (十九)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国家公园等自然地生态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各类各级自然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气象、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的作用,开展生态监测。依托生态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自然地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面掌握自然地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并定期统一发布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报告。对自然地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

  (二十一)严格执法监督。制定自然地生态监督办法,建立包括相关部门在内的统一执法机制,在自然地范围内实行生态综合执法,制定自然地生态综合执法指导意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绿盾”自然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及时发现涉及自然地的违法违规问题。对违反各类自然地法律法规等,造成自然地生态系统和资源受到损害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建立督查机制,对自然地不力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问责,强化地方和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

  (二十二)加强党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要增强“四个意识”,严格落实生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担负起相关自然地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统筹推进自然地体制的工作机制,将自然地发展和建设管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自然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

  (二十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统筹包括中央基建投资在内的各级财政资金,保障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地、运行和管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结束后,结合试点情况完善国家公园等自然地经费保障模式;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出资设立自然地基金,对自然地建设管理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将自然地内的林木按纳入公益林管理,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商品林,地方可依法自主优先赎买;按自然地规模和管护成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移民的补偿扶持投入。建立完善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赔偿制度和野生动物保险制度。

  (二十六)加强科技支撑和国际交流。设立重大科研课题,对自然地关键领域和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健全自然地科研平台和,促进成熟科技落地。加强自然地标准化技术支撑工作。自然地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活动可研究建立认证机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经验,积极参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承担并履行好与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为全球提供自然的中国方案。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