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核桃之乡”新疆叶城:核桃铺就农民致富

※发布时间:2020-7-25 8:34: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钞票核桃是新疆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核桃之乡”叶城县出产的核桃更是皮薄肉厚、味道好,是农民增收的“金元宝”。

  金秋9月,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核桃长势喜人。对于这个55万人口的县来说,核桃种植业是他们的支柱产业。据了解,截至2018年,叶城县特色林果总面积达82.5万亩,其中核桃面积58万亩,年产量12.25万吨。2017年,叶城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核桃的收入达3669元,占比41%。

  在核桃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叶城县抓紧机遇,从种植、粗加工、深加工全方位发力,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吃干榨净”小核桃的每一分营养,让小小的核桃兴农富民。

  叶城县夏合甫乡其瓦村,这两天村民艾力家的15亩核桃才抱果,村里的核桃经纪人买合木提就上门来签订收购合同了。“今年产量比去年好,去年产量3.2吨,今年产量预计能够达到4吨以上。”艾力喜上眉梢地表示。“那今年你的核桃我全都定了,我先交定金,等核桃熟了我过来收。”买合木提艾力一锤定音。

  艾力家的好日子得益于叶城县蓬勃发展的核桃产业。如今,叶城县核桃面积达到58万亩,户均核桃6.5亩,人均25株核桃树。去年该县核桃产量超过12.03万吨,产值超过21.7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3669元。全县313个村,村村都有核桃合作社和核桃经纪人。“我现在一心只管把核桃种好,销完全不用愁。以前既要种,又要为了卖给谁、卖到哪个地方而发愁。如今,在党的好政策下,卖核桃省了好多事儿,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 艾力高兴地表示。

  而核桃经纪人在几年前也没有这么吃香。买合木提说:“以前我们销售渠道单一,只有几个加工核桃仁的企业收购。没有那么多企业可以选择,我们担心销不出去,赚不上钱。”

  种核桃、卖核桃并不难,要将核桃产业价值最大化,形成多产业链并行,这才是叶城县近年来最关心的问题。按照国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的要求,叶城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实施核桃提质增效工程,探索出了一条“+科技+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据了解,叶城县目前有7家核桃加工企业,160家乡村合作社,年加工能力6万吨,实现了核桃从青皮到壳到仁全利用。精深加工产品有核桃乳、核桃油、核桃蛋白粉、核桃分心木养神茶、核桃壳活性炭、核桃青皮单宁、核桃麻糖、枣夹核桃等,做到了全产业链“吃干榨尽”。

  目前叶城各村都建立了核桃初级加工的卫星工厂,改变了以前核桃不分等级、统一售卖的情况。让不同等级的核桃卖出不同价位,既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又能带动农民在口务工。今年,全县卫星工厂增加到了62家,吸纳3100多人就业。叶城县铁提乡阿亚格托普村村民布左拉吾斯曼说:“我丈夫在家种核桃能挣钱,我也不用走很远就能在企业就业。我现在从事核桃分拣工作,一个月收入1500元左右。我家的收入比以往翻了两番。”

  打牢初加工的基础,还要在核桃产业化开发、品牌营销上动脑筋。叶城县用政策红利吸引了7家以核桃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每年能消纳核桃4万吨左右。眼下,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刚刚投入使用。该公司杨总经理表示:“我们这条生产线万吨的干核桃,可以生产核桃粉、核桃油。”

  据介绍,该企业最初入驻时只有一条简单的生产线,提炼技术单一,只能生产核桃油和核桃奶,后来在的帮助下,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生产环节,产品质量逐年提升,销售额突破了亿元。杨经理说:“每年的产值和销售额都在以20%的速度递增。我们的产品目前已卖到了、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

  叶城县的核桃现如今真是利用到了极致。以往核桃青皮只作为有机肥使用,现在,经过科学检测发现青皮含单宁10%左右,提取出来可以用作重要的化工原料。为此,该县引进了一家以核桃青皮为原料的企业。今年,该企业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收购核桃青皮10万吨,仅此一项,就能让农民每亩增收近200元。据该公司董事长徐延龙介绍:“我们把核桃青皮收购起来,变废为宝,把它提单宁酸,产品主要用在鞣革、染色上,前景非常广泛。同时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据了解,目前叶城县精深加工产品有核桃乳、核桃油、核桃蛋白粉、核桃活性炭、核桃青皮单宁等5大类22种产品。全县各类核桃加工企业合作社累计带动1.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到52%。核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据叶城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梁建新介绍:“一方面我们通过邀请林果业专家对林果、核桃树问诊把脉,切实提高果品品质;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产业链得到延长,切实让小核桃成为了农民的聚宝盆。”

  绿油油的核桃树就是叶城县村民的幸福和未来,一颗颗小小的核桃正在成为农民的“幸福果”。(聂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