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坤的“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簡稱MDPI)進入中國已經好幾年了,此前一直隻在迫切要發表學術論文的科研人員中轉悠。突然之間,他廣為人知——因為,有好事者把這個注冊於、旗下有127個學術期刊的出版機構查了個底朝天。在網絡時代,任何“揭短”“爆料”的信息都能短時間內廣泛傳播。林樹坤以及MDPI的“走紅”,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
客觀地說,林樹坤初期的做法也並不太出格——除了盜用諸如諾貝爾獎得主的名字作為編委之外。在10余年中,其經營的期刊也有幾份在學術界也得到了一定認可,被收入了“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中。雖然被收入SCI並不能說明期刊的水平高,但也可以反映它有了一定的作者和讀者群。
以此為基礎,迎合國內像追星一樣對“SCI論文”的追逐,林樹坤也就逐漸開始了在國內的忽悠。比如在2002年,化學專業出身的他居然被某大學聘為計算機系的教授和碩士生導師,而此后還作為“大型國際學術期刊出版機構”而被某部門奉為上賓。
具有了“國際形象”,忽悠的目標自然是斂財。2008年,MDPI進入中國,此后每年平均開辦二十多份期刊,吸引急於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術界“以錢換文章”。本來,開源期刊的盈利模式就是向作者收費——收費本身無可厚非,但MDPI的問題在於:為了斂財,所謂的“同行評議”形同虛設,不管論文是否有學術價值,目標只是為了向作者提供“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論文”這一結果。甚至為了更具吸引力,還瘋狂山寨著名學術期刊的名字。比如有著名的學術期刊cell、cancer、polymer,他就開辦cells、cancers和polymers——在這些山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列在作者的簡歷上,也就可能魚目混珠。
林樹坤的這一戰略也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功。2008年進入中國后,MDPI期刊上發表的中國論文越來越多,而這些刊物在國外學術界卻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和質疑。
實際上,林樹坤並非第一個這樣用“開源學術出版”的方式,依靠大量開辦期刊、發表劣質論文來斂財的人。幾年前武漢大學教授周懷北就因為類似的斂財方式被質疑,而林樹坤只是忽悠得更像真的而已。
一百年前,方鴻漸在國外買個“克萊登大學”文憑就可以衣錦還鄉。而今天,世界已經變得很小,方鴻漸的繼任者們手段也更加高明。利用國外與國內對期刊刊號和冠名的管理差異,可以山寨出各種名字很吸引人的期刊。再充分發掘“開源期刊”出版方式的弊端,就實現了大規模的“組團忽悠”。只是,這是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忽悠再精心,隻要被有心人注意到,也就必然被剝去華麗的畫皮。
但願林樹坤如此精明的忽悠法被披露后,能扇醒國人盲目追逐“SCI論文”的狂熱。那些急於文的科研人員,和負責學術評價的機構,更應該小心求証,不要被“國際”的虎皮所——雖然花的錢未必是自己的,但最終成為笑談、授人以柄的隻有自己。
(責編:於川)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