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东莞市市长梁维东主持召开市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等事项。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预计2020年,东莞海洋总产值达到约1110亿元,年均增长约8%,海洋总产值占全市P的12%左右。东莞提出,以滨海湾开发区为平台,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实现粤港澳的产业融合及升级。
东莞要以港口城市为重要牵引力,充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建设中。图为东莞港。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东莞将以海洋生态和海洋经济发展为中心,形成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力促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科技、海洋生态和海洋管理服务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努力建设国家海洋战略实践先行区、珠三角海洋生态文范点、珠江口东岸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预计2020年,全市海洋总产值达到约1110亿元,年均增长约8%,海洋总产值占全市P的12%左右,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为3:42:55。
东莞将以陆海统筹为原则,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形成优势海洋产业聚集发展为主导、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为引领,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功能清晰、特色鲜明、重点区域开发成效明显的“一带四区一圈”现代海洋经济空间新格局。
未来几年,东莞还将依托东莞港打造一条蓝色临海产业带,建设麻涌、沙田、虎门和长安四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加强同周边地区分工协作,构建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圈,加快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进程。
《规划》特别提到,东莞要以港口城市为重要牵引力,发展以海带陆、区域合作的经济模式,充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建设中。借助海洋经济的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实现粤港澳的产业融合及升级。
以滨海湾开发区为平台,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从制度、人才、营商、硬件设施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珠江口大湾区的建设。
未来,滨海湾新区将成为东莞现代海洋产业上的一颗“明珠”。《规划》提出,充分发挥滨海湾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经济腹地实力,推进滨海湾开发区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建设,构建高效生产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
滨海湾新区将以新兴海洋产业为特色品牌,以商务贸易产业为重要支撑,以现代服务产业为战略取向,重点布局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现代综合服务业、现代国际物流服务业、邮轮、游艇休闲产业。
空间秩序不清、空间供给不足、空间品质不高等是当前制约东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短板。为此,东莞制定了《东莞市“三规合一”工作方案》,方案指出,通过“三规合一”(东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能有效统筹东莞市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耕地资源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国家、省、市重点发展片区、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实现企业“倍增计划”和迈进“万亿P俱乐部”的发展目标,东莞把推动“三规合一”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着力点,列入20162018年重点行动计划。
按照试点先行、全市推广的工作思,东莞将分两阶段实施“三规合一”。目前,东莞选取了虎门、长安、厚街、沙田虎门港和道滘作为试点,开展“三规合一”信息平台、协调监督评估机制等5项工作。预计今年7月至明年底,向全市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目前,东莞已建成绿道956公里,其中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225公里,城市与社区绿道731公里,驿站58座,初步建成结构合理、连通便捷、惠及民生的绿道网体系。
为规范东莞绿道规划、建设与管理,发挥绿道功能和效益,和改善生态,促进城市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东莞制定了《东莞市绿道管理办法》,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市规划局负责编制东莞绿道总体规划;市局作为东莞绿道管理的主管部门,对全市绿道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并负责对市直管绿道的管理工作;其他绿道管理实行属地负责制。
为了加快城市建设,规范征收补偿行为,更好地推进房屋征收工作,东莞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广泛征求部门、镇街与社会意见,制定了《东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东莞征收程序、补偿标准等。
办法,对国有土地上被征收的房屋所有权人给予补助和励。其中补助标准为:建筑面积100㎡以下(含)的房屋给予搬迁补助费(含临时安置费等)每户2万元;建筑面积100㎡以上的房屋给予搬迁补助费(含临时安置费等)每户3万元。
办法还明确了不予补偿范围: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行为,不予补偿。
目前东莞已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针对水质在线监测子站较少,点位分布不均衡,传统手工监测存在监测频次低、数据代表性有限、不能及时反映污染变化状况等问题,东莞编制了《“十三五”东莞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方案》,计划在东江南支流、东江北干流、运河、石马河、寒溪河、茅洲河、淡水河及入海河口等国控、省控、市控和跨界河流增加11个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
该项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2017年新建3个监测站,2018年和2019年各新建4个监测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