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刘福垣:实现微观调控向宏观调控的彻底转变

※发布时间:2017-8-9 20:27:4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除了准公共品之外没有什么商品价格是不能放开的,只要不搞财政发行,只要贷款不超过存款,人们最为担心的货币价格也是可以放开的。只有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决定,我国的市场化才算达到了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的线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职能的转变为市场发育创造了条件,使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按要素分配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30年来经济社会积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工农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的矛盾、增长与发展的矛盾、按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矛盾等等,都是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造成的。为重新定位,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需要自己有“除三害”的彻底地退出市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调控市场的资格,才能取得积极的调控效果。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是重新定位时必须下决心彻底放弃的所谓调控手段。只有这样我国的调控才能实现从微观调控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不管市场价格水平的高低,都不应该采取直接的限价措施,而是致力于排除价格非正常波动的根源。首先一定要弄清楚价格为什么下降,为什么上升。如果价格变动是市场机制的正常反映,没有必要采取任何措施,顺其自然,尽量给市场自发调节留有充分的空间。一般而言,如果没有超经济强制的力量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价格变动的能量随时得到,不会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一旦出现不可的,即使采取急救措施也难以有多大效果,惟一能有所缓和社会波动的措施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开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升为时已晚,不如坦然地接受规律的惩罚,一痛而决,只要保障了低收入群体,其他人一次财产重新分配的洗礼,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即私人资本主义阶段,这种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是有周期性的。而我国只要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是可以越过私人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因此,从理论上说,我国不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只要放弃价格管制,不是人为地市场价格的正常变动,是不会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危机局面的。

  笔者认为,除了准公共品之外没有什么商品价格是不能放开的,只要不搞财政发行,只要贷款不超过存款,人们最为担心的货币价格也是可以放开的。只有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决定,我国的市场化才算达到了目标。货币也是商品,其价格也应该由买卖双方自主决定,由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体现的市场机制来决定。人民币的币值是由其购买力决定的。当前人民币的币值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人民币目前的走势是升值还是贬值?根据的汇率和利率是说不清楚的。在实际的交换关系中,人民币只是对美元在升值,从国内外的购买力来看,都在贬值。汇率的实际作用不大。长期管制突然放开当然是不适宜的,可以采取逐步放松管制、小步快走的方针。在目前的基准利率、汇率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浮动的幅度,最终形成市场价格。一旦统一的市场价格形成,黑钱就漂白了,热钱就变凉了。客观地看问题,黑钱的价格才是市场价格,在计划外市场内运行,而“官钱”的价格是计划价格,在计划内市场外运行。黑市的高价格即高利贷是计划价格市场价格、计划供给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高利贷的存在说明所谓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伪命题,是流动性不流动,货币为职能资本受到非经济因素阻碍,是资本失业、资本不务正业。人们一方面为水库里存水过多,不断提高堤坝,而堤外的土地已经干裂,庄稼正在死亡。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就是这种效果。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外的市场条件下,粮食不能作为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来对待,必须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调控。因此,对粮食的价格也不能直接管制,而是应该全面放开,由市场决定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对粮食价格的升降没有干预的必要,只有在非正常原因造成的大起大落时才有调控的必要。而这种调控不是直接控制价格水平,而是通过企业吞吐缓和供求关系来稳定价格,使价格回归到供求双方不受严重的水平。由于这种调控措施,不是以行政行为的方式,而是随行就市、不动声色地在价格过低的时候进货,在价格过高的时候出货,算总账不仅财政不会亏损,而且还可能有所盈利。目前粮食部门的所谓亏损是职能错位、方法不对、养人过多、渎职贪污所致。我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是生产方式问题和土地问题,只要我们把精力用在减少农民、集中土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上,粮食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般的供求矛盾市场是可以解决的。对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水平的走势,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由于长期以来就地消化农民的不策,延误了农民社会身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上升,农业的机会成本、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将随之提高,农产品价格上升的趋势几十年都不可能逆转。

  传统能源价格的持续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资源稀缺是决定性因素,无可抱怨。传统能源价格的上升是能源节约、发展新能源的动力,我们必须正视客观现实,顺其自然,决不能与规律。我国目前人为地能源价格的做法是不的,是补贴人们浪费和不正常消费,为国际上的炒家制造口实,是得不偿失的。应该把能源价格管制改变为规制,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降低进口关税,提高出口关税,打击囤积居奇。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争取早日走出化石能源时代。

  所谓价格不是提价压价,而是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取向的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水平,放弃直接的价格管制,采取治本的方针,杜绝价格大起大落的制度性、体制性根源,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没有预见到的突发的价格波动,要做到临危不乱,冷静观察、谨慎出招,一定要采取釜底抽薪、疏导为主的对策,千万不要火上浇油、硬打硬压。

  财政补贴是价格管制的成本,既然选择了市场取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就应该同时放弃价格补贴的财政政策。笔者的对策是我们应该把财政补贴作为历史范畴送进博物馆、档案室。回顾我国财政补贴的历史,哪一项补贴产生了积极作用?哪一项补贴不是逆调节?补贴得越多造成的遗憾越大。

  的财政责任是提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这两种产品成本价格的上升所增加的财政支出不能与财政补贴混为一谈。这不是补贴,而是财政成本的增长,是需要调整财政预算的问题。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公共品。物价的上升增加了社会保障开支,也不是财政补贴的增加,而是财政支出的增长。社会保障的主体是,社会委托承担社会保障功能。不管物价上升的幅度大小,都必须根据消费物价指数调整社会保障开支。只要确保社会保障对象的生活质量不受物价的影响,其他人因物价上升增加的开支都应该被看做是市场对人们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调整。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