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沙龙”第二十四次上,首创期货金属事业部首席研究员肖静从国内外宏观形势角度分析了当前有色金属的走势,并对铜期货交易给出预期。
站在年度交替时点,市场的氛围大大不同于2016年,当时看空铜价跌破4000美元,甚至跌至更低水平的呼声占据主流,而今,看涨铜价蹿升至7000美元的声音也相当的多。我们认为,2017年要区分开铜价运行的中短期、长期宏观经济,要重视追踪供需平衡小的变动,价格仍可能上涨到更高,波动性依然很大;铜市虽已触底,但依然可能是熊市中的正常反弹。
2016年,中国经济“失望”地依赖着房市;下半年,英国退欧、美国等“风雨飘摇”“忽左忽右”的事件,干扰了市场对客观经济指标的评价,忽视了主要经济体从2016年9月开始进入的强势共振期,尽管长期方向、根本动力、动荡依然存在,但四季度开始,全球“P+CPI”的氛围变得积极,有益于支持大商品市场的整体涨势。
中国P增速在2016年连续三个季度6.7%,全年6.8%;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加速到3.5%。PMI指标显示,中国、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共振在2017年1月延续,这种动力还可能持续4、5个月。通胀方面,受益于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的供给侧,中国PPI增速自7月脱离负增长至12月增速拉升到7.2%,美国、欧元区的PPI也相继在2016年11月摆脱长期负值;这令中国CPI自10月来回暖到2%增速,美国CPI也在12月升至2%目标区域。
虽然通胀指标走升,11月以来主要经济体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显著拉升,暗示全球流动性拐点,但市场普遍看好财政政策的选用,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反弹可能持续更长时间。IMF认为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触底,预测2016 年全球 P 同比增长3.1%,2017 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上升到3.4%;该组织将中国今年P增速预期上调0.3%至6.5%,2018年放缓至6%;将欧元区2017年P增速上调0.1%至1.6%;上调美国2017、2018两年经济增速0.1%、0.4%,分别增长2.3%、2.5%。
进入2月,经济增长与通胀指标已经在主要经济体的共振之下形成趋势、并有一定的惯性,配合明显的北半球季节性旺季,上半年CPI+P对金属价格的支持处在正向中。
除了自身良好的周期性波动,美国经济的加速回暖同样由贯穿2015、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美国当前的房价水平已经回到2007年10月,新屋销售同比增速接近20%,尽管房地产投资延续的惯性较强,美国经济指标也显示着较强的内生增长动能,渐进加息的正常低利率搭配通胀指标走高依然有利于企业活力,美国的经济势头乐观稳健,而特朗普入主白宫将的“基建+减税+加息+放松管制”的新模式,会更深刻的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
特朗普重视财政政策,认为财政刺激是当下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竞选阶段提出的“十年万亿”基建投资计划,表示将以减税手段刺激私人部门提供1670亿美元种子资金,配套银行贷款、发债等融资模式,合计构成1万亿美元规模。虽然基建投资的核心是“减税”,美国的预算和债务上限均受、赤字压力将大幅提升,而投资模式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有效调动私人热情,本质上区别于中央主导的中国4万亿,但市场以“肯定”的态度投票,美国股市、大商品、国债市场,都在特朗普政策的预期下,强化了经济复苏与再通胀的氛围。
1月21日,特朗普宣誓就职,暂未提及基建投资方面的具体计划,3月他将美国债务上限,他所提出的堪称里根以来美国最激进的减税计划,即将浮出水面。无疑,美国有基建投资的需要,美国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拉动基建可以创造新增就业,进而带动美国基础制造业。
经验上,当选前两年是新总统推动新政的最佳时间窗口。2015年美国精铜表观消费量178万吨,2016年预计精铜消费190万吨,倘若美国基建需求推升美国基本金属消费增速在两年年均增长5%,意味着美国精铜消费量将在2017年回到200万吨、2018年回到210万吨(保守估计)。2004到2008年的5年里,美国精铜表观消费年均接近230万吨,而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8年里年均消费只有175万吨。大概率,未来5年美国精铜消费规模回归到年均230万吨,显示年均消费增量50万吨,这对全球过剩幅度不大的精铜市场来讲意义重大。与中国相比,美国精铜消费量的基数虽然很低,但期待中的增量足以使美国的基建新政成为全球有色金属市场最大的推动因素。
国内经济回暖的小周期于2016年7月开始,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房市再次“火爆”、基建投资连续高位、制造业底部反弹、供给侧去库存以及价格回升下的补库效应,是本轮经济回暖的主要因素。从多方面考虑,上半年国内经济活动主要依靠前期惯性,整体经济“前高后低”,全年中国P增速将以平稳下行为主。
政策方向上,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的未提及“经济增长目标”和“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回暖、通胀升温,未来工作重心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促,财政支持的重点不再是基建,而是配套“供给侧+减税+民生”,防范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放到显著。
投资方向上,长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的趋势没有大的改变,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从2015年的10%下降到8.1%,民间投资增速只有3.2%。三大投资支柱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在6.9%、17.29%、4.2%。2017年,房地产投资将明显“失速”,地产投资增速一般滞后于地产销售6个月,2016年11月全国地产销售增速直接由10月的26.4%大降至7.9%,房地产投资增速临近拐点。除政策外,2016年近一半的信贷投放都在居民部门,中国居民购房杠杆已到极致,此波地产周期即将收尾。普遍预计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增速将回落到0-2%区间。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常被用来对冲地产投资下行风险,2013年为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基础设施投资长期维持高位,中长期增速下行的趋势变得明显。2017年上半年,由于经济本身存在较好惯性,基建投资的迫切性不是很强,全年料以平稳增速为主,受限于财政结余,用基建投资对冲地产增速下滑的政策潜力难以超预期表现。另外,基建的重点已由“铁公基”转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入PPP机制。PPP是一个“亮点”,可以用来弥补传统基建带来的“赤字”压力。2016年前三季度PPP项目已入库10.4万亿,2016年全年房地产投资的规模是10.2万亿,PPP项目的规模相当惊人。不过,实际效果上,2016年前三季度进入执行阶段的PPP投资额只有1.56万亿,明年的执行规模将超过2万亿,甚至更高。虽然PPP前景广阔,但入库的PPP项目多数是对现有平台债务融资模式的替代,而不是增量投资,且融资成本可能较高。2017年PPP项目的意义将更直接的体现为对基建投资资金的有益补充。就关键的基建投资规模,铁部门2017年投资额接近于2016年的8000亿元,我国铁投资规模正逐步接近饱和状态。在《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2016-2018年总计划投资额约4.7万亿元,其中2016年投资2.1万亿、余下两年分别投资1.3万亿。我们预计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平稳,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
制造业投资在整个投资的占比已经超过30%,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已经下滑到20%,2016年尽管存在汽车、房地产的“双轮驱动”,但制造业全年4.2%的投资增速是2004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增速。与制造业投资数据的低迷相比较,2016年由上游工业品价格推升带来的工业企业利润回升相当明显。制造业投资的低迷又与民间投资相联系,我们认为,国内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脱实向需”的关键就在制造业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向好程度。这两者靠的是价格效应与库存周期。
2016年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库存的清库与补库,一方面与房地产、基建刺激下的经济回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供给侧密切相关,一年多的时间,市场经历了相当显著的供需错配:上游通过去产能、清库存,极大的推动了基础工业品的价格,提升了企业盈利空间;下游,通过地产、基建、汽车消费的拉动,带动一波补库热情,带动主要经济指标相继企稳。
2017年,房地产、基建投资的需求将要转弱,“供需错配”的可能转向正常的市场,终端需求的改善相当重要,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商品价格、补库存周期强弱以及通胀。对比有色金属上下游增速,上游采选,尤其是冶炼压延加工的利润回升情况明显好于制造业、电气机械、金属制造、汽车制造业;同期,上下游有色金属产业链的工业增加值依然以明显的下行趋势为主。我们目前没有真正看到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的回升,也没有看到行业上下游工业增加值的提升。这显示当前工业品价格的回升逻辑还不稳固,只有真正看到上中下游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回升、工业增加值的企稳,才能激励一波大的补库存周期。
另外,就价格指数,2016年PPI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由于大周期的疲弱以及基数效应,国内PPI增速的拐点很可能出现在4、5月份,阶段性补库需求对国内经济的正向支撑可能延续到三季度。在此影响下,2017年国内制造业及民间投资的增速有企稳回升的空间,这是最大的看点,但国内整体经济增速将延续平稳疲弱的下行趋势。
与全球整体“积极复苏、通胀回升”的交易主题相比,国内工业品交易氛围偏向负面,可以总结为“更低的增长、适度的通胀”。调节好货币闸门是2017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流动性的要求从“合理充裕”转为“基本稳定”,也未提及社会融资规模的适度增长。防范风险、地产调控以及通胀预期,显示国内整体流动性将紧于过去几年,由于实际利率水平已经下行,这样的氛围依然支持实体经济的企稳,也不会扭转通胀升温的趋势,但这会大类资产的表现,也不会令通胀水平步入过热区间,长期投资、长期需求增速下滑的趋势难以改变。
美联储在2017年还将加息2-3次,最可能的加息时点是6月,全球,正常化低利率将是2017年货币政策的主题,谨慎的政策节奏还将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但通胀回暖的预期依然较强,我们预计通胀形势对CPI品种的支持力度更强,对PPI品种价格再拉升的效用有限,主要以氛围支持为主。
考虑大商品整体,CRB指数有着较大的反弹空间.就板块而言,结合国际、国外经济、通胀与供需题材,比较看好的重点板块是农产品,其次是全球供需偏紧的有色,再次是能化、贵金属,相对被动的是2016年表现最强的煤焦钢板块。我们看涨铜价,并不仅从通胀预期,实际上,全球精炼铜市场的供需平衡比较易变。需求端,最大的乐观来自美国基建新政,悲观趋势则源自最大的需求国;而在供给一侧,上游供应加速度趋缓,且今年则可能较大的供应损失。
2016年美元指数延续高位振荡,年度上涨2.5%,欧元、英镑、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幅度较大,主要资源出口国货币走出低谷、反弹为主,大商品因汇率贬值造成的成本下滑因素已经不在。2017年美元指数依然延续高位振荡,并可能向上冲击110点,美国经济继续回升、通胀走高下的正常节奏支撑美元。同时,因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减税幅度增大造成的赤字压力,也将令美元高位承压、走势波动。欧洲国家3-9月份面临的风险对美元冲动的节奏有较强引导。同时,我们认为美元指数阶段性强势对铜价的有限,两者阶段性看涨的内涵逻辑比较一致。
OPEC自2017年1月1日起将原油产量削减约120万桶/日,以支撑油价并缓解供应过剩,这有助于平衡油市,但原油产能压力极大,油价有顶,意味着通胀有顶。油价振荡高位目标在60美元一线、缺乏系统性风险
2017年影响铜市交易的宏观缺少系统性风险。可能的风险包括:1)中国、美国等主流经济体在中短期共振之后,再次分化。本轮,房地产强化了中美周期,中国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可能使其分化;而欧元区今年的压力较大,尤其需要注意英国在3月启动脱欧程序、法国4月下旬的总统选举,这可能打断欧洲经济的回暖。2)特朗普新政没有达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上的指标预期,已经乐观反映的市场需要做出反向修正。3)货币“脱虚入实”的进程,加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连续创纪录的美国股市波动性加大,而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风险,股市、债市、大商品市场受到。4)人民币贬值风险加剧,继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017年宏观交投氛围对铜价的影响比较复杂,难以明确出一条贯穿全年的主题。不同阶段、国内国外“P+CPI”的表现可能不同。2016年上半年,我们看好全球主流经济体延续着的共振惯性,但年中随着中国工业品价格指数的触顶、地产/基建投资的放缓,共振会减弱,虽然美国经济充满期待,中国经济却将延续长期下行的趋势。在供求弱平衡的状态下,这样的氛围意味着我们要对铜价的冲高持有充分的想象力,同时,也应警剔铜价的高位风险。形态上,我们认为,近似于2016年的多个底部,铜价可能走出多个头部,波动的幅度可能与2016年相当,高位区间在6500-6800美元,低位区间在4700-5000美元。因价格波动幅度大、价格影响背景多变,套期保值操作的迫切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