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至5.25%的升息周期,并未对应着股市的下跌,反而对应着股市的上涨,这对认为降息周期刺激股市,升息周期遏制股市的传统观点形成挑战。
通过对历史更长的美国股市及其对应重要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进一步强化了我一直以来即有的大致判断:股市表现与宏观经济活动相关性不大。我想此观点定会受到诸多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家反对,他们认为经济是市场的晴雨表,尤其成熟的欧美股市。宏观经济分析涉及的层面实在太广,谁都难以避免视觉片面。当前很多所谓理解到位的悲观经济基本面分析,大多以“静态”角度在审视问题,甚至尤其以外围动态“围剿”,而我们静态等死的视角在看问题,完全忽略了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的者动态经济、金融调控智慧。当然,我也并非完全在否定市场系统机会与风险不可测,实际上,市场系统机会与风险可以大致得到量化或预测。
中国A股市场虽体量不小,但就市场体制而言,或仅相当于1980年前的美国股市,仍浓厚投机色彩,但那时的美国股市已发展近百年。故对中国股市,我们或应抱着更多宽容,以及更多对市场成熟规范的期待,更应抱着更多对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期待。
关于宏观经济活动与股市表现相关性不大的论证,我将从美国、中国经济数据与股市进行分析展示。当然,这只能是个大概。因即便一个很小经济领域的宏观分析,要做到既系统,还要有深度,那不是一般篇幅能概全的,故我的观点只能是一个大概。
诸多经济学家颇为看重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难见该宏观经济数据对股市的。50为该指标荣枯分界线则意味着制造业萎缩,市场及经济学界就会担心整个经济前景。然观美国1990年至2000年的PMI制造业指数,有几次滑落至50以下,被视为恐将迎来经济危机的信号,但并未影响在此期间的美国十年大牛市。最新的中国PMI制造业指数已滑落至50以下,颇为经济界担忧。然由此担心中国股市,理由并不充分。在中国PMI制造业表现一般的同时,PMI非制造业表现尚可,意味着中国经济引擎由制造业转向服务、消费等非制造业并非没有希望。
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方向则几乎就是一个落后于股市运行的指标,没有先行参考价值。传统观念认为:进入升息周期,股市应该下跌,进入降息周期股市应该上涨。从实际情况来看,1989年2月联邦基金利率位于9.75%,至1992年8月下降到3%,对应着美国股市的上涨,此符合上述理论。但再至1995年1月,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利率上升至6%,却并未对应着美国股市的下跌,美股总体延续宏观大牛市。甚至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至5.25%的升息周期,并未对应着股市的下跌,反而对应着股市的上涨,这对认为降息周期刺激股市,升息周期遏制股市的传统观点形成挑战。故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单纯的利率变动与股市关系不大。美国CPI指数与股市的关系同样如此,我认为难以梳理出具体的哪怕大致的正向或反向关系。
从美国失业率指标来看,就业情况的好坏理应对应着国家经济的荣衰。1992年6月,美国失业率触顶7.8之后,至2000年5月回落至3.8的过程,对应着美国股市的一牛市。美国P季度增速年率也基本维持在3.5%上下波动,高的季度可以超过6%,低的季度在2%以下。就宏观趋势而言,P增速的上下波动,并未对应着美国股市的明显上下波动。从它们相关性可以看出,美国失业率与美国股市似乎存在很好的宏观正向关系,失业率趋势下降,股市表现出宏观牛市。失业率趋势上升,股市宏观趋熊。然而CPI与P的对应关系似乎并不紧密,除非CPI的运行非常极端,其与P几乎就没有多大关系。故如果要就上述三项宏观经济指标对股市进行参考,失业率的参考价值无疑要大于P与CPI的数据参考价值。
然而失业率指标对股市宏观参考的有效性,也仅体现在最近20多年的美股市场,1980年至1990年间,美国曾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1975年6月失业率曾高达9%,对应着美国股市从1050点至600点的大幅区间下跌;失业率在1979年下降至5.8%以后,1982年12月又飙升至10.8%,观察对应的道琼斯指数表现,总体处于宏观区间震荡,并未对应着美国股市的“崩溃”,1929年的股灾虽总被提及,但从未再次发生过。甚至1982年12月看似经济更加糟糕的底部已明显高于1975年5月。这是不是有些类似2008年底的中国经济、股市相对于当前的2015年呢:看似经济变得更加糟糕,房地产、制造业、投资等拉动中国经济飞奔的马车皆大幅减速,但股市的宏观底部却在明显抬高——经济窘境正在倒逼转型。当前中国不正是这样吗!
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至5.25%的升息周期,并未对应着股市的下跌,反而对应着股市的上涨,这对认为降息周期刺激股市,升息周期遏制股市的传统观点形成挑战。
通过对历史更长的美国股市及其对应重要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进一步强化了我一直以来即有的大致判断:股市表现与宏观经济活动相关性不大。我想此观点定会受到诸多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家反对,他们认为经济是市场的晴雨表,尤其成熟的欧美股市。宏观经济分析涉及的层面实在太广,谁都难以避免视觉片面。当前很多所谓理解到位的悲观经济基本面分析,大多以“静态”角度在审视问题,甚至尤其以外围动态“围剿”,而我们静态等死的视角在看问题,完全忽略了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的者动态经济、金融调控智慧。当然,我也并非完全在否定市场系统机会与风险不可测,实际上,市场系统机会与风险可以大致得到量化或预测。
中国A股市场虽体量不小,但就市场体制而言,或仅相当于1980年前的美国股市,仍浓厚投机色彩,但那时的美国股市已发展近百年。故对中国股市,我们或应抱着更多宽容,以及更多对市场成熟规范的期待,更应抱着更多对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期待。
关于宏观经济活动与股市表现相关性不大的论证,我将从美国、中国经济数据与股市进行分析展示。当然,这只能是个大概。因即便一个很小经济领域的宏观分析,要做到既系统,还要有深度,那不是一般篇幅能概全的,故我的观点只能是一个大概。
诸多经济学家颇为看重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难见该宏观经济数据对股市的。50为该指标荣枯分界线则意味着制造业萎缩,市场及经济学界就会担心整个经济前景。然观美国1990年至2000年的PMI制造业指数,有几次滑落至50以下,被视为恐将迎来经济危机的信号,但并未影响在此期间的美国十年大牛市。最新的中国PMI制造业指数已滑落至50以下,颇为经济界担忧。然由此担心中国股市,理由并不充分。在中国PMI制造业表现一般的同时,PMI非制造业表现尚可,意味着中国经济引擎由制造业转向服务、消费等非制造业并非没有希望。
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方向则几乎就是一个落后于股市运行的指标,没有先行梦到找不到回家的路参考价值。传统观念认为:进入升息周期,股市应该下跌,进入降息周期股市应该上涨。从实际情况来看,1989年2月联邦基金利率位于9.75%,至1992年8月下降到3%,对应着美国股市的上涨,此符合上述理论。但再至1995年1月,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利率上升至6%,却并未对应着美国股市的下跌,美股总体延续宏观大牛市。甚至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至5.25%的升息周期,并未对应着股市的下跌,反而对应着股市的上涨,这对认为降息周期刺激股市,升息周期遏制股市的传统观点形成挑战。故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单纯的利率变动与股市关系不大。美国CPI指数与股市的关系同样如此,我认为难以梳理出具体的哪怕大致的正向或反向关系。
从美国失业率指标来看,就业情况的好坏理应对应着国家经济的荣衰。1992年6月,美国失业率触顶7.8之后,至2000年5月回落至3.8的过程,对应着美国股市的一牛市。美国P季度增速年率也基本维持在3.5%上下波动,高的季度可以超过6%,低的季度在2%以下。就宏观趋势而言,P增速的上下波动,并未对应着美国股市的明显上下波动。从它们相关性可以看出,美国失业率与美国股市似乎存在很好的宏观正向关系,失业率趋势下降,股市表现出宏观牛市。失业率趋势上升,股市宏观趋熊。然而CPI与P的对应关系似乎并不紧密,除非CPI的运行非常极端,其与P几乎就没有多大关系。故如果要就上述三项宏观经济指标对股市进行参考,失业率的参考价值无疑要大于P与CPI的数据参考价值。
然而失业率指标对股市宏观参考的有效性,也仅体现在最近20多年的美股市场,1980年至1990年间,美国曾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1975年6月失业率曾高达9%,对应着美国股市从1050点至600点的大幅区间下跌;失业率在1979年下降至5.8%以后,1982年12月又飙升至10.8%,观察对应的道琼斯指数表现,总体处于宏观区间震荡,并未对应着美国股市的“崩溃”,1929年的股灾虽总被提及,但从未再次发生过。甚至1982年12月看似经济更加糟糕的底部已明显高于1975年5月。这是不是有些类似2008年底的中国经济、股市相对于当前的2015年呢:看似经济变得更加糟糕,房地产、制造业、投资等拉动中国经济飞奔的马车皆大幅减速,但股市的宏观底部却在明显抬高——经济窘境正在倒逼转型。当前中国不正是这样吗!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