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的判断是“稳中向好”。所有的宏观指标都是在可控制和预期范围之内,经济增长速度6.5%-7%之间,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失业率在5%以下,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既不过热也不过冷,属于正常的宏观经济运行区间。宏观经济的运行指标和年度报告提出的目标均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在预期和政策锁定的目标范围之内这是属于稳定的增长状态。稳中向好主要是增长质量的情况,报告里面提供了很多数据,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动能以及微观指标的变化,这些情况说明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的判断是有一些根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上不是很准确的导向。对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一些成效,经济增长的状况、效率状况有所改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经济尚未触底仍要下行但是具有新的发展机会。所有深刻的实质上都是危机导向的,才能推出更具有创造性和价值性的。
其次,对于“稳中有变”的分析是比较准确的。报告分析的很全面,涵盖宏观、微观、国内、国际方方面的因素。从宏观上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中国四十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变化阶段性特征非常的明显,第一阶段1978-1998年通货膨胀,当时推行的是“适度紧缩”的宏观政策。第二阶段1998年下半年至2010年,宏观经济呈现需求疲软的特点,加之两次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采取的宏观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三阶段是是双重风险并存的新常态经济,既有通胀压力又有需求疲软导致的经济下行的风险,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出现的滞胀。如此双重风险并存的局面,下行的压力要比潜在的通胀压力来的更强更直接一些。中国的消费需求,近年维持在平均14%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是2014年以后降到12%左右,今年不到10%。在双重风险阶段下,投资、消费的问题导致下行的压力更加明显。目前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不利的变化,进而约束了经济的增长。
从微观主体的行为分析来看,企业、还有居民家庭都有一定变化,其中包括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所产生的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最后,对于“稳中求进”提出的要求较为深刻。“稳中求进”是我们的总基调,关键是要解决好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关系。稳中求进中稳就是需求要稳,要避免大起大落,经济如果过热就意味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深化供给侧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供给侧本身就是为了应对需求疲软,通过提高竞争力来适应需求疲软的市场竞争。经济如果衰退严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大力的去产能调结构就是雪上加霜。尤其要关注失业问题,教育在中国脱贫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大学生出现失业高峰不是个人理想的破灭而是家庭发展的破灭,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这是国家的事。所以经济不能过冷,一旦出现问题就是社会大问题,此时加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是不可能的。所以“稳中求进”中的“稳”就是保增长,既防止过热也防止过冷,但是光“稳”不解决问题,“稳”只是一个前提。真正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进”就是解决结构性的矛盾问题,但劣质的供给还不如无效的供给,我们并没有超越经济学家说的供给创造需求的年代,但是一定要实现创新,周公解梦梦见洗头好的需求带动好的供给,好的供给再刺激新的需求,这样才是稳中求进的“进”解决根本问题,不能盲目的刺激劣质需求、带动劣质的供给,否则未来的短期繁荣会意味着长期的泡沫。
本文系嘉宾11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报布会上的主题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