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综合物流> 文章内容

英法德荷竞相亲近中国 他们被什么所吸引?

※发布时间:2015-10-31 15:35: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导读10月19-23日,习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拉开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序幕。习刚回,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即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而威廉还没走,总理默克尔又开始了其任内第8次访华。这还不是结束,11月2日,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将访问中国。

  习和卡梅伦在酒吧小酌短短十多天时间里,中国与其在欧盟内的四大贸易伙伴:德、英、荷、法频密互动,着实令世界瞩目。有认为,德法等国受中英关系跃升刺激,竞相来华“拉关系”,欧洲大国竞相“讨好中国”。这种说法非常吸引眼球,但我们应戒除这种“土豪”心态,客观和看待当前的中欧关系与中欧合作。

  中欧领导人频密互动有一定偶然性。应该说,领导人国事访问或工作访问的时间都需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确定。具体安排在哪个时段,则是根据两国领导人行程,反复磋商后定下来的。以习访英为例,英方去年即已表达邀请之意。英国女王每年只接待两次外国贵宾,且英国今年5月举行,故请习今秋访英比较合适。中德领导人互动频繁,2014年习和李克强均访问过,默克尔也保持了两年内至少访华一次的频率。中国前驻德大使梅兆荣表示,此次默克尔访华行程是今年早些时候商定的。今年2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就中国春节发表祝词,其中提到将于年内访华。这样看来,几位欧洲领导人访华时间上的“神同步”,更多是一种巧合。

  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品尝延安苹果但中欧之间的这种频密互动又有很大的必然性。英国以高规格礼遇习,荷、德、法领导人接踵而来,这反映出他们愈发重视中国崛起带来的机遇。这种机遇首先体现在经贸层面。中国国内的大市场以及充裕的外汇储备,对欧洲国家的吸引力巨大,没有人舍得放弃这块“蛋糕”。其次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随着国际重心东移,欧洲意识到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他们难以应对任何重大国际挑战,在维和、反恐、减贫、核不扩散、气候变化等领域对中国的期待颇大。据报道,默克尔总理此次访华,花了不少时间与李克强总理磋商叙利亚危机及欧洲难民问题。法国最关心今年底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成败,将“气候外交”列为法国本年度对外政策的头等大事。奥朗德总统访华就是为在巴黎气候大会争取中国的支持。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近日宣布,习已经同意11月30日赴巴黎参加峰会。

  需要指出的是,习访英取得巨大成功,确实刺激了法、德在对华关系上“再上层楼”。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指出,十多年来一直是欧洲在对华合作的标杆国家,而英国突然以其极为主动的对华政策超过了。问题可能在于,工业界在技术合作方面表现得过于消极,而也没有对技术革新合作伙伴关系这个话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李克强与默克尔交谈 图片来自@中欧习访英后,有外媒称,“中国对欧洲‘分而治之’的策略再次取得胜利“。其实,中国外交早已过了“拉一个打一个”的初级阶段,更具有战略思维,更注重整体设计。而且,培养欧洲大国对华开展“竞争”未必是件坏事。还以英国为例,英国曾因会见而导致中英关系被“冷冻”。习访问德、法签下贸易大单,更是让英国政商两界焦虑不已。《卫报》认为,卡梅伦导演了英国二战以来最大胆的外交政策转变,在对华合作方面拔了头筹。试看大国中,谁有勇气“愿做中国在最好的伙伴”并核电等领域?一直以来,欧洲几个大国之间就相互铆劲加深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英国定下目标,争取在10年内超越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贸易伙伴。法国则在金融合作方面向英国看齐,欲将巴黎建成欧元区内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说中国“分而治之”的人不要忘了,英、法、德等同为阵营大国,他们私下里也有很多沟通与协调。比较有趣的一个例子是,在加入“亚投行”问题上,英、法、德三国早在G7框架内磋商并达成“共同立场”,即可以加入但最早的一批。最后是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反水”,打乱了既定计划。

  中欧关系升温,为进一步的合作创造了极佳的氛围。从经济层面看,欧洲是中国企业“全球”的重要平台。中国企业通过在欧洲历练,可以提高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信誉度,提升在供应链上的层次。从战略层面看,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美国升级亚太同盟体系向我施压,欧洲则可成为中国有效的“缓冲器”。而且,大国崛起不能没有伙伴,中国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大国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要想使中欧利益最大化,合作共赢是最佳也是唯一选择。欧洲都看明白了这一点。尽管他们并不完全认可中国的制度、价值,但能搁置分歧、开展务实合作。当然,要实现中欧关系可持续发展,单靠经贸和投资合作还不够,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加大人文交流,改善欧洲的对华认知。中英签署400亿英镑合作大单后,英国出现不少杂音,称卡梅伦向中国“叩头”,以换取经济利益。也多缺乏对华了解。民调显示,60%对中国持负面态度,高于美、法、英等国。因此,通过文化交流、对话、互派留学生等形式,加深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任务仍很艰巨。

  曲兵(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