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综合物流> 文章内容

【权威发布】2016年中国物流高等教育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7-8-22 18:12: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7年7月22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第十六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正式发布了《2016年中国物流高等教育年度报告》,报告的编写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教指委委员单位、广大院校及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何辉副主任、湖南商学院黄福华教授、周敏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李文锋教授、物资学院刘俐副教授为报告编写提供了特别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报告分为2016年物流业发展概况、2016年物流从业人员概况、2016年物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部分省市物流高等教育情况介绍等四个部分,以下为报告内容。

  2016年物流运行总体平稳,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小幅回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P的比率稳步下降。

  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虽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社会物流总额、P增速。其中,运输费用6.0万亿元,增长3.3%,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保管费用3.7万亿元,增长1.3%,回落0.3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4万亿元,增长5.6%,提高0.6个百分点。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调查测算,2016年末,我国物流从业人员(注:物流从业人员指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从事物流活动的人员,既包括物流相关行业法人单位和从事物流活动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也包括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法人单位的物流从业人员)数为5012万人,比上年增长0.6%,占全国就业人员6.5%。

  从分行业情况看,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末,我国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008万人,比上年增长4.7%,增速高于城镇就业人员1.5个百分点;从事物流活动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为2794万人,比上年增长0.2%;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法人单位的物流从业人员为1211万人,比上年下降1.6%。在物流相关行业中,道运输业物流从业人员为295万人,快递业物流从业人员为245万人,铁运输业物流从业人员为217万人,装卸搬运及其他物流从业人员为127万人,水上运输业物流从业人员为60万人,仓储业物流从业人员为49万人,航空运输业物流从业人员为11万人,管道运输业物流从业人员为4万人。相关数据见表1和图1。

  数据显示,一方面,物流从业人员保持较快增长,其增速快于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特别是快递及电商物流为近年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另一方面,物流从业人员规模较大。物流从业人员为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数据表明,运输业仍是物流吸纳就业的主体。2016年末,运输业从业人员数为586万人,占全国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的58.2%。在运输业中,铁运输业从业人员217万人,道运输业从业人员295万人,水上运输业从业人员60万人,航空运输业从业人员10.7万人,管道运输业从业人员3.9万人。同时,新业态成为创造新增物流就业的主力。受市场影响,近年来水上运输、仓储业等行业从业人数有所下降,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相关的快递物流业从业人数增速明显快于其它行业。快递物流业从业人员245万人,增加40万人,比上年增长超过20%。

  截止2016年,全国共有551所院校开设598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479个,物流工程114个,采购管理5个。2016年全国共有24所全日制本科院校新增物流类专业获得审批,专业布点数为24个,其中申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16个,物流工程专业6个,采购管理2个,相关数据如表2和表3。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发展迅速,2011-2016年,教育部共审批物流类专业点共205个,各年度审批专业数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近五年来专业审批数量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数,体现了物流专业教育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都先后设立物流类专业。从各年度专业审批数量来看,2012年呈现井喷式增长,之后增长数较平稳,2016年审批数量较前几年有一定的下滑。这说明经过前几年的大幅增长之后,近半数高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增长空间有限。物流高教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面临结构性。

  2011-2016年一共撤销了7个物流类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6个,物流工程专业1个,图3显示了院校撤销物流类专业的情况。与审批数量相比,撤销数量小,物流类专业依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高校开设的物流类专业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这三个专业。各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申请开设相关专业,各专业审批总体情况与数量分布如图4所示。

  数据表明,2011-2016年一共审批物流管理专业143个,物流工程专业56个、采购管理专业6个,三个专业中物流管理数量最多,物流工程次之,采购管理最少,且与前两者有较大的差距。作为管理类专业的物流管理审批数量最多,说明国内高校将物流类专业主要划分在管理学科下。物流工程专业近几年审批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机械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是我国物流的发展趋势,各大院校这种趋势,申请开设工程类专业,培养相关人才。采购管理作为最近几年才开设的高度专业化的专业,对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院校难以满足专业开设条件,因此审批数量稀少,但是最近两年申请采购管理的院校数量有所上升,体现了新兴专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预估物流管理作为物流类专业的主要方向,未来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可能会逐渐下降;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1-2016年间,审批的205个专业中,179个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占比高达87%,26个专业授予工学学位,占比13%。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当前物流类专业主要以管理类为主,具体情况如图5。

  在具体专业授予学位方面,物流管理与采购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而物流工程专业部分授予管理学学位,部分授予工学学位。图5中,56个审批的物流工程专业中,有30个授予管理学学位,约占53%,27授予工学学位,约占47%。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物流工程专业作为交叉学科,同时具有管理学和工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高校对物流工程这个专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高校结合自身院校特点设立不同的培养方案,授予不同的学位。经管专业为主的高校以运筹学、系统规划为主培养学生,授予物流工程专业管理学学位;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校以机械工程、信息工程为主培养学生,授予物流工程专业工学学位。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其中对28.9万2016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评价。其中,物流管理的就业率达到95.3%,位居所有专业中的第8位;物流工程专业的月收入达到4920元/月,位居所有专业的第17位。

  就业形势受物流业宏观大背景影响,通过中国物流景气指数(LPI)展示了我国2015-2017上半年年物流业发展情况,见图6。

  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是由业务总量、新订单、从业人员、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5项指数加权合成的合成指数,是反映物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从图6中可以看出,2016年物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50%以上的较高水平,这说明2016年物流活动仍较活跃,可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物流类专业就业前景看好。2016年物流业景气指数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与201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且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这说明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物流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2016年物流业发展处于一个黄金时期,物流类专业就业压力不仅较2015年减小,而且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就业较为容易。

  图7反映了2016-2017年上半年物流业从业人员指数,可以看出,2016年该指数在50%范围内波动,有明显的波峰波谷。一方面说明了2016年物流业就业人员数量维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劳动密集型的物流行业用工需求量大;另一方面说明了物流业就业有明显的季节性,就业情况并不是全年平稳。

  图6和图7数据表明,物流行业业务运营有较为清晰的“峰谷时间窗”,即每年夏季6、7、8月和冬季1、2月是物流业业务淡季,企业通常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内部培训、流程分析与优化、设备更新与调试等工作,为下一个业务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尤其是6、7、8月,绝大多数企业要进行应届毕业生招聘以及启动实习生项目。因此,各高校应充分把握好这个时间窗,有效实施校企合作的科研和实践教学活动。

  近年来,我国电商物流与快递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改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繁荣发展,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相关的物流业从业人数增速明显快于其它行业。

  然而,我国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有待提高,如图8所示,不到7%的从业人员拥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高中和中职学历的从业人员在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我国电商物流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仍有很大空间,体现了新兴行业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了当前我国电商物流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入行门槛低,仍以粗放型发展为主,急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从业人员的职业变迁反映的是从业人员从哪些行业转行而来,也是反映一个行业人员构成的重要依据。如图9所示,17.65%的人来自公司职员,15.2%的人来自交通运输行业,13.94%的人从个体生意转行,13.82%的人来自制造业,来自餐饮和建筑行业分别占 6.92%和5.66%。可以看出,仅有15%左右的从业人员来自于与物流相关的行业。这一方面说明了电商物流从业人员容纳率高,能够吸引其他行业的人员;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专业对口人才的匮乏。因此,亟需培养一批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以为了促进电商物流业良性发展,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对高校的物流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据显示,有七成从业人员认为需要增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72.86%的人认为要加强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64.47%的人认为要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48.09%的人认为要增加业务拓展方面的培训,以更好的适应各类岗位需求,45.47%的人认为需要增加礼仪交际培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这些数据也提示高校在日常课程中要加大培训类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可以更多地偏向专业技能、业务管理和社交礼仪方面,更符合行业需求。

  电商物流最突出的特征是需求的高度碎片化和快速响应,其业务管理对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依赖程度高,如在落地配阶段对运力资源、人力资源的要求极高。因此,在针对电商物流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重点加强运输管理(侧重于计划、调度)、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众包模式的人力资源稳定性、可靠性管理)。此外,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大数据分析管理,因此,除了要搭建起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硬技术课程体系,还应在数据挖掘、网络营销等信息管理软科学方面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随着“一带一”的不断推进,物流业从幕后走到前台,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物流人才培养也面临新课题、新挑战,需要创新培养和培养模式。伴随一大批投资贸易、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一带一”沿线物流产业蓬勃发展,正加速供应链化、信息化、国际化,对商贸物流、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多样化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会相应的增加。

  “一带一”战略背景下多向辐射的国际物流需求,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物流问题。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注意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全球供应链思维,培养具有跨境一体化物流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一带一”战略带来了“物流业+展贸业+电商业”综合业态的全新发展。积极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可提高现有产业和实体经济的物流效率。因此,需要大批掌握先进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提升物流信息化。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大信息化课程设置,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加深学生信息化程度的理解。同时需要加大工程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操技能的人才。

  “一带一”沿线物流产业涉及多个国家,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具有多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国际物流中的法律纷争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高校需要未雨绸缪,立足于国际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具有相当法律法规知识储备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速,但人才培养尚未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人才缺口较大,从业人员层次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的现象较为严重,急需高校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填补缺口。

  冷链物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培养掌握多门类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培养“会制冷技术+懂物流”、“会物联网技术+懂物流”、“会互联网技术+懂物流”的复合型冷链物流技术人才,这需要加大如制冷技术、物联网技术、化学等工程类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需要培养“懂冷链物流+懂项目管理”、“懂冷链物流+懂财务管理”、“懂物流+懂金融”的复合型冷链管理人才,这需要加大如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等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性的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

  由于冷链物流与其他类型的物流相比,专业性更强,日常的业务运行对装备和系统稳定性的依赖更加突出,需要时刻地流程,不断地改善作业效率。因而,高校提早开展专业课教学,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尤其要充分利用好相关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活动和环节,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同时以“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为抓手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全面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鼓励教师长期深度挂职,邀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授课、企业高管定期为学生进行现场授课,设立企业导师指导制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冷链物流人才。

  由于在、节约资源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逆向物流及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将成为我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必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逆向物流专业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需关注当前逆向物流发展和研究,让学生参与逆向物流运营过程,逆向物流运营调度与计划,逆向物流运营管理资源优化。培养和增强知识运用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归纳分析能力、预测决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逆向物流的生命周期特征需要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而逆向物流具有一定的工程类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质量检测、产品控制等工程类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商品学、化学理论素养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工程类人才。同时,也可以借鉴和推广国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打破孤立的课程设置,以工程师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理论教学的角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本年度报告选择湖南、湖北2个地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并由湖南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执笔完成了上述两个地区本科层次的物流高等教育报告,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多角度展现了上述地区近年来物流高等教育的实践创新以及取得的。

  湖南省现有24所学校(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不含方向)。其中:物流管理专业16个、物流工程专业8个;普通公办高校16所(其中985大学1所)、民办高校(学院)8所。其中有1个学校的物流类专业是国家级综合试点专业,1所学校入选五星级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发布)1所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为省级重点示范性特色专业群。详见表4。

  湖南省各高校的物流专业招生数量稳中有升,湖南地区24所院校物流类专业毕业生数、全国招生数、在校生数总额分别为1114人、1749人、6231人,平均数分别为46.4人、72.9人和259.6人。招生规模最大的学校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毕业生数、全国招生数、在校生数总额分别为239人、325人和1315人。自2004年以来,累计毕业人数约2.5万人,一次就业率平均约为97%,最高100%,最低90%。主要就业去向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银行、其他行业、出国、考研;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湖南省、长三角地区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物流类专业专任教师约245人;单个学校物流专业教师最多的15人、最少的6人,平均10.2人。职称方面,现有教授约55人(平均每个专业2.3人);学历方面,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约90%、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约为65%。

  物流工程专业包括物流学、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技术与装备、采购与供应管理、国际物流、货运代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与包装、物流工程、配送和配送中心等。

  物流管理专业包括物流管理概论(物流基本知识)、运筹学、仓储与库存控制、宏观经济学、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专业英语、国际运营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ERP、物流仿真、国际货运与报关实务、配送与配送中心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商品学概论、交通运输学、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大部分高校自编教材,不完全统计,编写出版的教材约90部。主要有: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基本知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系统仿真、物流服务质量等特色教材。

  绝大部分高校有实验室,实验室面积小的几十平方米,大的接近一千平方米,建设投资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有国家财政部专项投资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现代物流实验中心”、“智能物流实验室”,一般实验室“智慧物流与冷链技术实验中心”和“交通运输实验中心”。主要设备包括:物联网、智慧物流与冷链技术、立体仓、仿真系统、沙盘、ERP、Flexsim、Arena及其他模拟软件。

  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数量从几个到三十几个,70%为物流企业,其他为制造企业或商贸流通企业,有5个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3个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 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多所高校成立了学生的物流学会(协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踊跃,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中表现较为突出;2016年,举办了第一届湖南省大学生现代物流设计大赛。

  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学习和国内交换学习。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广州大学与工商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湖南商学院联合开展了物流专业国内交换生活动,已经开展了3期,共有50名同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效果显著。

  大部分院校都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已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近三年,全省物流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占55%,国家社科基金占45%,承担较多横向课题。发表论文700余篇。承担了《湖南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湖南省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的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工作。

  综合来看,目前湖南地区的物流类专业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基础,已经从培养数量增加过渡到内涵式提升阶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且在物联网、智能物流、“一带一”物流等创新领域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未来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将会不断的优化调整,以适应社会新的需求。

  湖北省是在全国较早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地区之一。其中,华中科技大学1980年开办类物流管理专业——物资管理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恢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招生。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于2002年获批开设并正式第一届招生;物流管理专业于2003年获批并开始招生。武汉理工大学也是全国较早设立物流特色学院的高校之一。湖北省现有35所学校(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39个专业,不含方向)。其中:物流管理专业35个、物流工程专业4个;普通公办高校18所(其中211及985大学4所)民办高校17所。其中有2个学校的物流类专业是教育部综合试点专业。详见表5.

  近年来湖北省各高校的物流专业本科招生数量稳中有升,个别高校开始按大类招生,招生数量会略有减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在校学生总数:约0.8万人。招生规模最大的学校:171人/年,招生规模最少的学校:22人/年。自2012年以来已毕业人数:约0.6万人(含方向)。图12显示了近年来湖北省高校的物流类毕业生情况。

  湖北省本科物流类专业的就业率平均:97%,最高100%,最低88.5%。一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30~70%;就业去向: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制造企业、、银行、出国、考研。有一批学生先后进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如:马士基、华为、安利、海尔、神龙汽车等。就业区域:面向全国。前些年去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例比较大,如今留在湖北地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总体来讲,近年来各校都十分重视师资建设,专业师资力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原985、211高校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海外博士、博士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博士化率达到了98%以上。公办高校的师资博士化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些民营高校的师资博士生比例依然偏低。师资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具有物流研究背景的师资依然偏低。这使得物流教学和教育的培训需求依然十分旺盛。

  随着物流管理与工程大类进入教育部正式专业目录,物流类本科教学指导规范的贯彻执行,在保持学校培养特色的同时,各高校的培养课程体系明显规范化。主要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有

  (1)物流工程专业: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技术、运作管理、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技术与装备、机电传动与控制、采购与供应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物流系统工程、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运输与包装、物流仓储与配送技术等。

  (2)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仓储与库存控制、宏观经济学、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概论、物流专业英语、国际运营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ERP、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商品学概论、交通运输工程、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40%的高校有自编教材,编写出版的教材约80套。主要教材有: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工程、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仓储规划、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绿色物流、物流专业英语教程等。《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系统工程》等为国家规划教材。《生产运作管理》为国家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物流系统工程》等多门省级精品课程。

  90%的高校有实验室,70%有物流专业专用实验室;实验室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几十平方米,大大上千平方米;实验室设备投资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主要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仓、物流仿真系统、物流自动化系统、沙盘、ERP及其他模拟软件。近年来,在国家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支持下,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成了一批综合性实验室(实验中心),具有、综合、行业针对性强等特点。

  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数量从几个到三十几个,70%为物流企业,其他为制造企业或商贸流通企业。典型企业实习有:天津港广州港等港口、河南卫华集团、东风汽车、中铁快运、九州通药业、襄管物流等。

  多所高校成立了学生的物流学会(协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踊跃,在每年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此外,学生们还参加了“交通创新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 、“创新杯”、“挑战杯”等。

  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学习。多次选派学生到、美国等开展短期交换学习,也接纳了来自、美国、等地学生的跟班交流学习。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新南威尔士大学、荷兰Delft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格林威治大学、工业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际合作及学术交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模式。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