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深度: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最全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18-5-26 4:46: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前言: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近半,是名副其实的生猪产销大国。自今年3月开始,我国生猪养殖业因供应面持续宽松导致猪价快速跌破成本线,生猪价格步入猪周期的下行阶段。芝华数据分析师团队特别从纵向产业发展与横向产业比较等方面入手,结合芝华自采数据,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行业发展趋势作出研判。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19.0%,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49.6%,我国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我国生猪养殖在全世界的地位十分重要。猪肉在中国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百分之六十。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6%,生猪产业体量巨大。

  我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凭票消费、供给紧缺→购销、供给紧缺→供给缓解→供给充足→估计过剩的过程,产业发展由小规模→中小规模→中大规模化和一体化转变。猪肉产量复合增长率经历了由十九世纪80-90年代的7.0%,到二十一世纪的1.7%。增长速度大幅减缓。

  针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污染、低效率、价格大幅波动、瘦肉精、疫病等问题,一方面通过和行政方式干预,加快生猪养殖产业绿色、高效和信息化通道,一方面行业自身也在不断修复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生猪养殖一体化企业,像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双汇发展等,通过纵向扩张和横向整合走全产业链一体化道,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占据一定的优势。

  2017年生猪养殖前20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比重超过7.0%,和欧美发达国家生猪养殖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美国生猪养殖前五市占率超过30%。我国生猪产业链上游的饲料企业集中度稍好于养殖环节,饲料行业前十五市占率超过30%。规模屠宰场市占率超过32%。

  上游饲料企业和下游屠宰加工市占率水平虽然好于养殖环节,但和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养殖环节的上游饲料供应,主要由饲料产业集中程度很高的几家大型饲料企业控制,比如Cargill、Tyson、SmithfieldFoods、ADM、Perdue Farms。美国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纵向以合同生产方式,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同时横向并购整合,成为行业超级龙头企业。如Smithfield Foods、Tyson、JBS S/A等。

  第一阶段:生猪供给严重不足,1949-1978年。开国后到前期,国内经济缓慢恢复,生猪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市民以凭“猪肉票”消费猪肉。1978年全国生猪存栏3亿头,能繁母猪存栏2415万头,出栏量1.61亿头,猪肉产量789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8.2千克。

  第二阶段:生猪产业恢复发展,1978-1984年。农民获得生产自主经营权,生猪养殖积极性提高,1984年生猪出栏量22047万头,较1978年增长37%,年人均猪肉占有量13.84千克,生猪供应紧缺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第三阶段:生猪产业快速发展,1985-1997年。1985年生猪购销政策全面放开,市场交易开始,1988年农业部“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后,生猪养殖快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猪肉产量大幅增加至3596.3万吨,较1990年增长58%,年人均猪肉占有量29.1千克,首次超过美国年人均猪肉占有水平,这一阶段生猪供给紧缺局面彻底扭转。这一阶段生猪养殖主要是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户为主。

  第四阶段:生猪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即1997-2006年。这一阶段生猪产业面临养殖效率低、收益低、饲养成本高、食品安全以及环保压力等问题,促使生猪产业向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商品质量和优化养殖结构的方向转变,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较大幅扩张,到2002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占比接近10%,2006年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15%。例如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1994年的生猪养殖总规模2000头,到1997年出栏商品猪达到10000头。2006年生猪出栏量6.1亿头,猪肉产量4650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35.38千克。这一阶段,能繁母猪存栏增幅45%,生猪存栏增幅20%。

  第五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受宏观经济、大资本涌入、疫病、国家政策调控、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肉、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生猪供应时而充足时而紧缺,供给和需求难以达到稳定均衡,生猪和猪肉价格呈周期性大幅波动。生猪产业上到饲料供应商、疫苗兽药供应商,中游的生猪养殖场户,下游的屠宰加工,以及终端消费者,无一例外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风险波及。

  2007年农业部针对生猪养殖低产出低收益,成本高、突发疫病等问题造成供应短缺猪价大涨的情况,提出《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政策上大力扶持生猪产业,促进生猪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2007年全国生猪养殖户总数8235万户,年出栏超过500头以上养殖场户数12.5万户,占比全国总户数0.15%,出栏量1.752亿头,占比全国总出栏量21.8%。

  在2007年-2014年这一段期间,猪疫情、补贴、瘦肉精事件、宏观经济下滑等左右生猪行情大幅波动,能繁母猪存栏在2012年达到最高点,之后猪价经历漫长的下滑期。在这一阶段,发展比较好的生猪养殖企业开始横向整合、猪场收购合并、扩产。

  2015年以来,国家新环保政策实施,生猪养殖面临前所未有的限养禁养政策。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规模养殖企业大幅扩张。芝华数据统计显示,生猪主产区广东、福建、安徽、湖北、河南等主产省份退出比例最高达30%。中小散户退出,或养殖区域转移,规模养殖企业继续增加产能,截止2015年末全国生猪养殖户数量降至4000万个。2016年年出栏500万头以上出栏量占比达到45%。

  2016年4月份农业部发布十三五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即《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政策上指导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由横向发展向纵向延伸,进行全产业链覆盖,从产业链获取利润并分散风险。

  生猪的供需格局和猪肉的供需存在天然的强关联性,生猪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也受其下游产品猪肉的供需关系影响。按照产出顺序,生猪和猪肉的关系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产品,猪肉是生猪的下游产品,两者发生转变的环节在于屠宰环节。

  生猪供给面主要观察指标有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仔猪存栏量(主要指标PSY)、活猪进口量。其中活猪进口量极小,我们暂时不做讨论。生猪需求面指标包括生猪屠宰量、生猪死亡量、能繁母猪淘汰量、活猪出口量和年底生猪存栏量,其中生猪死亡量、能繁母猪淘汰量以及活猪出口量数据比重较小,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生猪屠宰量和屠宰均重影响猪肉产量,猪肉产量与猪肉进口量形成猪肉供给量,再和猪肉消费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猪肉价格。环环相扣,猪价和猪肉价格涨跌互动互联。

  2013-2014年生猪产业亏损比价严重,生猪产能大幅缩减。2015年以来,新环保法出台,环保政策严格。行业产能缩减叠加政策影响,生猪供给面出现紧缺, 2016年和2017年生猪价格出现难得的长时间高价期,养殖利润丰厚。在此期间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养殖效率均有明显提升,生猪存栏有了比较明显的恢复。芝华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和2017年能繁母猪存栏分别增加4.9%和2.8%,生猪存栏同比分别增加2.0%和5.5%。

  生猪供应量增加,猪肉终端消费下滑,猪价也由2016年5月份的高点掉头下行,到2018年开始出现亏损。截止2018年3月份芝华数据推算全国生猪存栏3.93亿头,环比减少3.4%,同比减少3.3%,推算能繁母猪存栏3921万头,环比减少5.4%,同比减少4.0%。

  针对3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和同比值均减少的情况,我们和行业养殖企业、机构行业研究员和期货公司研究员讨论并收集他们的看法,大家认为,目前生猪养殖大面积亏损,对于行业中小型投机心理比较重的养殖户来说,产能缩减比较明显,但对产业集团和规模场来说相对稳定。当前行情下,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是事实。但同比值出现下降的信号,还不能作为周期趋势改变的依据,需要观察后续数据变化情况,目前依然维持2019年生猪行情低位的预期。短期需要关注对本轮周期运行时间有比较大影响的两个关键点为:一是因原料涨价对养殖行业带来的冲击力;二是猪价反弹的时间点。

  从目前能繁母猪淘汰情况看,目前养殖户还未真正出现大量淘汰,目前淘汰的只是多胎次的,生产能力低,有炎症的能繁母猪。行情还要以发生大量淘汰至少5胎次或者更少胎次能繁母猪时,才可能出现转折。

  近两年来的能繁母猪存栏虽有增加,但和以往年度能繁母猪存栏水平相比较仍然不高,但目前猪价水平已经跌至新低。消费需求弱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养殖效率的大幅提升。虽然我国生猪养殖效率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2017年我国PSY较十年前水平增加超过15%。

  我国作为生猪养殖和消费大国,几乎为自产自销,进口以冷冻鲜猪肉形式为主,有统计的活体进口量极少(越南走私活猪无法统计)。

  生猪屠宰量是生猪需求面的重要指标,此指标和屠宰均重共同影响猪肉产量,猪肉产量与猪肉进口量形成猪肉供给量,猪肉供给量和猪肉消费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猪肉价格。

  2017年我国生猪屠宰量68861万头(注:出栏生猪最终会被屠宰加工,我们把出栏量和屠宰量统一同一指标对待),同比增长0.5%。2017年猪价下跌,屠宰企业利润小幅改观,屠宰企业产能利用率较2016年小幅提升。

  生猪屠宰量和屠宰均重共同影响猪肉产量,2017年生猪屠宰量同比小幅增加,屠宰均重数据也增加不小。屠宰均重指标主要参考出栏均重,2015年-2017年生猪出栏均重年度均值分别是118.2、119.4和121.8公斤/头。所以2017年猪肉产量达到5340万吨,同比增长0.8%。

  猪肉的总供给除了猪肉产量,还包含猪肉进口量,我国猪肉进口主要以冷冻鲜猪肉形式为主。2017年冷冻鲜猪肉进口量占国内总产量2.4%。近十年以来进口猪肉占比除个别年份下降,总体是增加趋势。3月23日商务部消息,中国对美进口猪肉及制品加征25%关税。由于关税税率增加和中美价差缩小,后期对美进口猪肉量大概率减少。目前国内猪价低迷,猪肉进口量继续增加可能性很小。

  2018年3月份中美猪肉平均价差12.4元/公斤,国内猪肉高于美猪肉价格均幅121%,中美活猪平均价差3.02元/公斤,国内猪价高于美猪价均幅34%。虽然活猪价差较小,但猪肉价差空间大,美国活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差很小,3月份数据在9.9美分/磅(平均折合人民币1.34元/公斤)。国内养殖加工成本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

  2017年我国猪肉国内消费量5481万吨,同比减少0.3%。下游猪肉消费量下滑,猪肉供大于需,猪肉价格走低,也影响生猪价格走低。猪肉消费量下滑原因,一方面是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猪肉消费比重下降;一方面国家供给侧、环保等导致一些低效的中小加工制造企业倒闭,这一类的团体消费量下滑。这方面情况可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数据,在2015年和2016年降幅增大。再看用餐量偏大的从事二产民工的数量数据,2015年以来持续下降,比重也在减少。

  另外,芝华数据已有的每日生猪贸易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屠宰场猪肉销量和收购量数据长期低于正常水平,反应终端消费比较乏力。

  芝华数据每周一至周五与全国生猪各主要产销区超过200个猪经纪联系,统计分析当日生猪收购行情变化情况,通过对当日供应量、压栏量、收购量、收购体重、企业销量、预期进行评分以预测短期猪价变化,评分等级分为3级,评分说明具体如下评分说明表:

  我国生猪养殖分布比较广泛,但相对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前十大主产省为: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广西、广东、、江苏。四川养殖量位居全国首位,其出栏量占全国总出栏量10%左右,消费流向比较好。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习惯主要以热鲜肉消费为主,就决定了生猪养殖地和消费地比较近。另外中东部气温适宜,水源方便,有利于生猪生长,中东部以及南方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东北地区养殖量也比较大,主要供往京津冀内蒙一带,东北地区也有养殖优势,饲料成本比较低,铁陆运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规模化企业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主要消费群,猪肉调入量巨大,2016年这些经济圈有代表性省份的猪肉供需缺口量数据显示,上海190万吨、广东187万吨、浙江151万吨、131万吨、天津127万吨、福建77万吨、海南76万吨等。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将四川、河南、、山东、广西、海南和重庆划为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以供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生猪需求。为水资源和资源,长江中下游和南方水网区的两湖、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规划为约束发展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地区地域辽阔,粮食资源充足,适合养殖规模化发展,增长潜力大。山西、陕西等西北地区地域宽广、可实行规模化发展,但是受缺乏水资源、民族饮食习惯不同、养殖基础薄弱等的,定为养殖适度发展区域。

  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散养模式目前在我国占比在加速下滑,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增加。规模养殖中“公司+农户”和“公司自繁自养”两种模式相对较多,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合作社形式,发展也比较迅速。“公司+农户”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生猪养殖环节由农户完成,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根据合同将猪成品交由公司回收并进行统一销售。公司完成销售后根据委托养殖合同以及合作农户的养殖管理成绩等情况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模式创始者并且是发展最成功的企业。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生猪饲料、育种、养殖均由公司完成。国内以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为代表并发展成功的龙头企业是牧原股份。

  牧原股份在生猪养殖环节实行“大区域、小单元”的布局,以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病原的侵入;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饲养”、“一对一转栏”、“全进全出”等生物安全措施,确保本公司防疫体系安全、有效。公司依据现代分阶段、按流程饲养,采用“五阶段饲养四次转群生产流程”。生产过程按母猪配种、妊娠(怀孕)、分娩哺乳、仔猪保育和生长猪育肥共5道工序,每道工序完成一个生产阶段的任务,完成一道工序进行一次转群,共需4 次转群,故称之为“五阶段饲养四次转群生产流程”。

  专业二元母猪养殖是从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进二元母猪,通过人工授精或者自然配种专业繁育仔猪,再将仔猪供应给专业育肥猪的养殖户。主要承担母猪繁育和仔猪成活风险。

  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按照规模不同分为小、中、大规模自繁自养。由于产业链周期覆盖较长,小规模自繁自养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行业占比在逐渐下降。中大规模自繁自养专业化水平、资金实力和盈利水平都比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行业竞争能力比较强。

  一体化养殖覆盖产业链比较广,涵盖上游机械设备、饲料加工业、育种、养殖、屠宰甚至终端零售。例如温氏股份、双汇发展、中粮集团、正大(中国)、牧原股份、天邦股份等。

  2003年初爆发,造成市场需求急剧下降,5月猪价跌至5.6元/公斤的低谷。当年7月解除后,需求开始逐步回升,拉动价格上涨。2005年随着存栏增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猪价下跌。

  2006年夏,猪蓝耳疫病在国内集中爆发,发病猪死亡率近30%,造成商品猪供给量下降,推动猪价上涨。到08年3-4月份供给终于赶上来,这波生猪供应却生不逢时,正好赶上消费淡季,猪价开始下跌。而09年的“瘦肉精”事件加重猪价下跌幅度,当年6月开始启动冻肉收储,猪价才止跌上涨。

  2010年上半年连续5次冻肉收储,加上上一轮口蹄疫蓝耳等猪病影响,市场供应减少,猪价大幅上涨。至2011年9月份以后供应缓解后猪价开始下跌,同期,对养殖户而言雪上加霜的是同期饲料成本却在不断增加,2012年3月份以后养殖利润不断缩水,2013和2014年存栏持续在高位,养殖户两年深度亏损,造成中小散户加速退出。2014年初疫病和5月份国家冻猪肉收储推动2014年4-8月猪价的快速上涨。4-8月猪价上涨,刺激养户补栏,同时国内外猪价格差拉大,进口猪肉大幅增加,节后消费淡季,造成猪价经历三个月的缓跌,跌幅约12%。

  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猪价大幅上涨,形成有史以来最强猪周期。主要是2013年和2014年猪价低迷,行业去产能严重。叠加新环保法实施,各地区禁养、限养和清拆力度加大。大猪存栏减少,供给出现缺口,猪价大幅上涨。2016年6月份之后,猪价步入缓慢通道,但长期在14元/公斤以上,养殖盈利保持前所未有的乐观。

  如果我们把猪肉消费主力算成是70后、80后、90后人群,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健康的消费,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喜好,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升级倒推产业升级,安全、健康、有特色的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产业链上游积极向下游延伸,下游企业也开始往上游拓展。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正处在规模化发展起步加速阶段,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未来行业龙头不断纵横向整合壮大,其他养殖户将走专业化分工,生猪养殖模式将会越来越标准化、专业化。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外,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各养殖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比例将不断增加。

  根据“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生猪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重点发展区在满足本区域需求同时,还要供应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潜力增长区是发挥其资源优势,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在东北和西南的云贵地区的布局已有规划和建设,是将来产业发展重点。

  不管是重点发展区还是潜力增长区,都离不开生猪或肉品的物流调运。2018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畜禽移动监管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鼓励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提升畜禽就近屠宰加工能力,建设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减少畜禽长距离移动,降低动物疫病风险,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将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完善。

  由于生猪养殖天然周期的存在,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即“猪周期”。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猪价上下波动,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利润极不稳定,市场风险很大。产业规避风险的很迫切,从国内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生猪产业融合金融工具将成为产业上下游规避风险、稳定生产的趋势。

  生猪产业目前国内已有探索的金融工具有期货+保险和饲料原料套保,国内生猪期货品种已立项获批,距离上市也指日可待。金融工具的运用对生猪产业乃至全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于ipfs

关键词:数据分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