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候选理论:经济结构理论

※发布时间:2018-11-23 8:32:1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柳晋阳

  经济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类产业、各种所有制成分、各类经济组织、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方面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资源在各种经济结构间的配置状态和发展水平,技术经济联系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质的性,又包括了各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既包括了生产关系的结构,又包括了生产力的结构。经济结构理论涉及经济结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检验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经济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以及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等方面。

  经济结构主要有:部门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流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价格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进出口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检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客观标准有: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国的各种有利条件,避开各种不利条件;能够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能够促使技术迅速进步,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果更快地提高;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经济总量的增长是由经济结构的转变所组成的,由于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劳动、资本等要素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较高部门的转移,本身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主动地体制障碍、消除要素市场分割、减少瓶颈部门制约、选择主导产业等经济结构调整措施,促进要素市场充分流动,促进要素在各产业、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重新优化配置,是成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十年及其随后两年的“洋跃进”,使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处于严重的不协调状态,1979年我国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需要翔实的资料和理论准备。按照和国务院的部署,马洪和孙尚清组织600多名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分别到十几个省市,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历时10个月,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出版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上、下册)、《论经济结构对策》等,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周叔莲、张卓元、张曙光、吴敬琏等。

  该项研究较早地对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历史演变进行了现实性的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及政策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这些研究为当时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关键性的决策依据。该项研究认为,我国当时的经济结构问题是部分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相对落后,地区搞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部门、企业又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系统,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比例失调、构造松散、机制失灵、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马洪、孙尚清等人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全面发展农业、加快发展轻工业、调整重工业结构、促进建筑业发展、适当降低积累率、调整外贸结构、作好经济区划、优先发展运输业、经济管理体制。

  马洪和孙尚清共同开创了中国经济结构理论研究领域,提出了经济结构的基本研究内容和主要比例关系、检验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的客观标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济结构对策体系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经济结构理论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而且由于其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格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尚清和马建堂在1988年合著的《中国产业结构研究》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和规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问题。

  马建堂在1988年的《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一文中,从产业层面研究了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了各类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以及周期波动引致结构的内在机制,实现了总量理论与结构理论、宏观理论与中观理论的有机结合。

  马建堂1993年在其主笔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一书中,从企业行为角度研究了经济结构的变动机制,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研究企业行为的理论框架,考察了影响企业行为因素,分析了产权结构、企业规模、所在行业的差别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企业行为特别是国有企业行为的目标;并依次考察了我国企业的广告行为、定价行为、企业合并行为。

  杨开忠在1988年的《区域结构:理论与应用》论文中,分析了决定区域间结构联系的一般因素和这些一般因素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初步建立起来与产业结构理论相对应的区域结构理论,这既是区域发展理论的探索,也是结构理论的创新。

  贺晓东在1988年的《经济结构的理论与方法》论文中,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广义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就产业结构的生成、组织、协调和演进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说明。

  周叔莲、杨沐在1988年的《国外产业政策研究》和1989年的《产业政策研究》中,认为产业政策应该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重点介绍了有关日本的产业政策,将日本战后经济的调整、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日本的产业政策联系在一起,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关注。

  李泊溪、谢伏瞻、李培育在1988年的《对“瓶颈”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和199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论文中,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出发,认为瓶颈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约束条件,因此应该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能源、钢铁、化工原料、交通运输与通讯、关键工业与交通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子工业等。

  李江帆在1984年的《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和1990年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中,提出了发展服务消费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认为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不能只考虑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还要考虑物质生产部门与服务消费品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杨治1985年在著名的《产业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扼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介绍了代表学者和代表文献,在我国研究产业问题的学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对研究范式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在1985年的《投入产出分析》一书中,引进和发展了列昂惕夫、钱纳里等人创立的投入产出技术,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结构理论的规范分析。国内学者开始将一定的产业结构状况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并开始将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置于国际经验和工业化一般规律的背景下考察,分析国际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的一般经验,以及中国工业化的道和模式,这些研究为我国发展战略制定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克莎在1993年的《中国: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一书中,对起始到80年代末期的产业结构变化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既分析产出结构的变化,也分析投入结构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开始借鉴使用的产业分类方法和分析框架进行研究。

  江小涓在1993年的《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一文中,采用公共理论的研究思,从公共利益的显示与判断、决策者的能力和利益取向、行政系统的效率和运作成本等方面,分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在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行为等,对我国以往以干预为主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进行检讨,研究表明,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的决策层和行政系统判断结构问题和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和动力都不足,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实际上更多地是市场机制引导的结果。江小涓在1999年的《体制转轨时期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的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研究》一书中,认为90年代中期,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行业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境困难,甚至有些行业全行业处于无利或亏损的困境。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主要是有关行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失误,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表现;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有些行业相对地位下降、面临退出和调整是必然的,并给出了具体的产业政策选择。

  我国十年及其随后两年的“洋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之后,我国成功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快发展能源交通等瓶颈部门和基础产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等。三十年的历程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界经济格局中快速崛起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成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的历史。

  由马洪、孙尚清开创,由马建堂、周叔莲、杨沐、谢伏瞻、郭克莎、杨治、钟契夫、江小涓等人发展的中国经济结构理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世界经济结构理论的宝库,而且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决策参考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攻坚时期和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亟需解决的旧矛盾、新问题,资源约束日渐增强,劳动成本开始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实质性转变。

  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转变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孙尚清、马建堂著,《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6、孙尚清主编,马建堂、贺晓东、杨开忠著,《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8、李泊溪、谢伏瞻、李培育,《对“瓶颈”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经济研究》,1988年第12期。

  11、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分析及前景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

  12、江小涓,《体制转轨时期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的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15、李江帆,《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第2期。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