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战争在计算机上先打一遍

※发布时间:2019-4-8 17:41: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杨得志炮轰南阳2010年,时任军委副的习同志来到国防大学,视察了我军第一套大型兵棋系统;2013年,他又专程来到学校参加了兵棋推演。

  2011年,由汪成为、郭桂蓉等9位院士和5位领域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兵棋系统建设进行评审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国防大学兵棋团队面向战场、瞄准实战,打造了逼真战场、强制机导对抗指挥、作战要素一体联动的信息化演训系统。几年来,它被用于总部和5个战区及国防大学的23次重大演习,受训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累计达1万余人次。

  兵棋,是由相互对阵的推演人员,使用代表部队的棋子,在代表战场的棋盘上,依据从战争实践中总结的作战规则,对作战计划或作战过程进行对抗推演的工具。兵棋推演,被誉为导演战争的“魔术师”。

  近代兵棋是由普鲁士的宫廷战争顾问莱斯维茨发明的。1824年的一天,普鲁士人莱斯维茨展开兵棋地图,请普鲁士总参谋长冯·米夫林将军提出推演设想,将军越看越投入,叹道:“这不是游戏,这是战争训练,我必须将它推广到全军。”

  随着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兵棋在欧洲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1938年年底,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通过兵棋推演制定了臭名昭著的“狼群”战术,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

  现代兵棋,以现代战争理论融合军事运筹学、系统仿真学及信息技术等构成大型战争模拟系统,勾勒出、全面、逼真的信息化战争图景,使得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推演战争、预判战争成为现实,创造了一个逼真的战略战役指挥训练。

  20世纪90年代,一场激烈的“战争”在卡塔尔多哈郊外大漠中悄然展开。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真枪实弹的较量,而是美军利用兵棋系统举行的“内窥03”演习,彩排“打伊倒萨”作战预案。

  2007年,军委总部正式赋予国防大学兵棋系统研发重任,胡晓峰和他的战友们了这副重担。但如何构建这套系统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从头摸索。

  某运行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发动机”,研发难度极大。一连数月,这个运行体系如同在大家身上的,让人一筹莫展。研发团队通过对大量参考文献的反复推敲,对庞大程序的反复调试,对海量实验数据的细致分析,最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方案,成为系统的一大亮点。

  兵棋系统引入部队演习后,横亘在课题组面前的又一座大山是如何辅助导演部对演练情况进行科学、客观、量化的分析评估。总师组经过论证,研发出可视化回放讲评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

  几年来,他们先后攻克数十项多领域关键技术,完成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的设计和几百万条作战数据的收集整理,创造了多种新型教学训练演习模式,造就了一支军事与技术相结合的兵棋研发团队。

  盛夏,国防大学兵棋演习大厅内“烽火再燃”。数百名高中级干部依托兵棋系统搏杀在虚拟战场上。台前幕后,几十名科研人员各就各位,全神贯注进行系统控制和演习导调。

  “兵棋系统抓住了联合作战训练转型,让指挥员参加近似实战的推演过程,能够真正‘抗’起来、‘谋’起来、‘算’起来,有打仗的味道。”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参谋长林火茂坦言。

  当红方指挥员组织第一梯队登陆兵抢滩上陆时,竟然没有任何航空兵支援掩护。红方指挥员当场就急了:“我派出几十个架次的航空兵,为什么命令都没有执行?”

  导调人员立即引导红方指挥员对航空兵的行动裁决过程进行规则查询。结果红方指挥员发现,根据历年来的气象数据统计,虽然在这一时段出现雷雨天气的概率很小,但系统却恰巧随机模拟出了这种极端天气,导致航空兵完全不能出动。

  考核小结时,参演们感叹说,系统充分体现了实战中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真正按实战要求去筹划指挥和保障。尤其是这种裁决过程的透明设计,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让我们赢得明白,输得服气。

  近年来,、济南、南京、等战区对抗演习中,红方指挥员和所有参演人员,每时每刻都真实地感受到有一个强大对手的存在、有一种真实的作战压力。在去年举行的某专项兵棋推演中,红蓝双方对抗激烈,红方屡现失误,演习间隙红方要求撤换下级指挥员职务。这种真打实抗的“火药味”在兵棋推演中越来越浓。很多红方指挥员感叹,我们在推演中的所有谋略和战法,都是被对手逼出来的,“参加一次演习就像真的打了一仗”。

  在研发团队中,既有彭希文、刁文清这样的军事领域的专家团,也有司光亚、吴琳等技术方面的领军人。一批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系统研发中发挥了“主攻手”作用。

  司光亚主任是在胡晓峰总设计师之后,第一个加入兵棋团队的,他所在的战略模拟教研室是“兵棋团队”的老底子。刁文清、吴琳、张明智……7年里,从一个教研室先后走出了3个教研室主任、5个教研室副主任,在国防大学乃至全军,也难以找到先例。

  兵棋团队还大胆起用年轻人,使他们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主任吴琳,32岁就担任副总设计师,主管战役兵棋系统的研发。吴琳在不断磨练中成长,30出头就问鼎“中国青年科技”,2013年获国家“求实”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如今他是国防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教研室主任。

  近年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两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3项。国防大学刘亚洲对兵棋团队寄予厚望:“兵棋团队的眼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照的不是过去,不是现在,应该是未来,应该是天空,天空就是未来。”

  2010年,时任军委副的习同志来到国防大学,视察了我军第一套大型兵棋系统;2013年,他又专程来到学校参加了兵棋推演。

  2011年,由汪成为、郭桂蓉等9位院士和5位领域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兵棋系统建设进行评审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国防大学兵棋团队面向战场、瞄准实战,打造了逼真战场、强制机导对抗指挥、作战要素一体联动的信息化演训系统。几年来,它被用于总部和5个战区及国防大学的23次重大演习,受训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累计达1万余人次。

  兵棋,是由相互对阵的推演人员,使用代表部队的棋子,在代表战场的棋盘上,依据从战争实践中总结的作战规则,对作战计划或作战过程进行对抗推演的工具。兵棋推演,被誉为导演战争的“魔术师”。

  近代兵棋是由普鲁士的宫廷战争顾问莱斯维茨发明的。1824年的一天,普鲁士人莱斯维茨展开兵棋地图,请普鲁士总参谋长冯·米夫林将军提出推演设想,将军越看越投入,叹道:“这不是游戏,这是战争训练,我必须将它推广到全军。”

  随着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兵棋在欧洲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1938年年底,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通过兵棋推演制定了臭名昭著的“狼群”战术,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

  现代兵棋,以现代战争理论融合军事运筹学、系统仿真学及信息技术等构成大型战争模拟系统,勾勒出、全面、逼真的信息化战争图景,使得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推演战争、预判战争成为现实,创造了一个逼真的战略战役指挥训练。

  20世纪90年代,一场激烈的“战争”在卡塔尔多哈郊外大漠中悄然展开。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真枪实弹的较量,而是美军利用兵棋系统举行的“内窥03”演习,彩排“打伊倒萨”作战预案。

  2007年,军委总部正式赋予国防大学兵棋系统研发重任,胡晓峰和他的战友们了这副重担。但如何构建这套系统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从头摸索。

  某运行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发动机”,研发难度极大。一连数月,这个运行体系如同在大家身上的,让人一筹莫展。研发团队通过对大量参考文献的反复推敲,对庞大程序的反复调试,对海量实验数据的细致分析,最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方案,成为系统的一大亮点。

  兵棋系统引入部队演习后,横亘在课题组面前的又一座大山是如何辅助导演部对演练情况进行科学、客观、量化的分析评估。总师组经过论证,研发出可视化回放讲评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

  几年来,他们先后攻克数十项多领域关键技术,完成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的设计和几百万条作战数据的收集整理,创造了多种新型教学训练演习模式,造就了一支军事与技术相结合的兵棋研发团队。

  盛夏,国防大学兵棋演习大厅内“烽火再燃”。数百名高中级干部依托兵棋系统搏杀在虚拟战场上。台前幕后,几十名科研人员各就各位,全神贯注进行系统控制和演习导调。

  “兵棋系统抓住了联合作战训练转型,让指挥员参加近似实战的推演过程,能够真正‘抗’起来、‘谋’起来、‘算’起来,有打仗的味道。”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参谋长林火茂坦言。

  当红方指挥员组织第一梯队登陆兵抢滩上陆时,竟然没有任何航空兵支援掩护。红方指挥员当场就急了:“我派出几十个架次的航空兵,为什么命令都没有执行?”

  导调人员立即引导红方指挥员对航空兵的行动裁决过程进行规则查询。结果红方指挥员发现,根据历年来的气象数据统计,虽然在这一时段出现雷雨天气的概率很小,但系统却恰巧随机模拟出了这种极端天气,导致航空兵完全不能出动。

  考核小结时,参演们感叹说,系统充分体现了实战中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真正按实战要求去筹划指挥和保障。尤其是这种裁决过程的透明设计,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让我们赢得明白,输得服气。

  近年来,、济南、南京、等战区对抗演习中,红方指挥员和所有参演人员,每时每刻都真实地感受到有一个强大对手的存在、有一种真实的作战压力。在去年举行的某专项兵棋推演中,红蓝双方对抗激烈,红方屡现失误,演习间隙红方要求撤换下级指挥员职务。这种真打实抗的“火药味”在兵棋推演中越来越浓。很多红方指挥员感叹,我们在推演中的所有谋略和战法,都是被对手逼出来的,“参加一次演习就像真的打了一仗”。

  在研发团队中,既有彭希文、刁文清这样的军事领域的专家团,也有司光亚、吴琳等技术方面的领军人。一批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系统研发中发挥了“主攻手”作用。

  司光亚主任是在胡晓峰总设计师之后,第一个加入兵棋团队的,他所在的战略模拟教研室是“兵棋团队”的老底子。刁文清、吴琳、张明智……7年里,从一个教研室先后走出了3个教研室主任、5个教研室副主任,在国防大学乃至全军,也难以找到先例。

  兵棋团队还大胆起用年轻人,使他们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主任吴琳,32岁就担任副总设计师,主管战役兵棋系统的研发。吴琳在不断磨练中成长,30出头就问鼎“中国青年科技”,2013年获国家“求实”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如今他是国防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教研室主任。

  近年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两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3项。国防大学刘亚洲对兵棋团队寄予厚望:“兵棋团队的眼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照的不是过去,不是现在,应该是未来,应该是天空,天空就是未来。”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