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发展与的存在一定的冲突,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在稳中向好的态势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的平衡。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绿色金融业务的投向、政策、种类、条件等方面,研究绿色金融业务的理论和实务发展。笔者通过对监管部门政策的导向、制度的制定、金融机构的推进情况几个角度切入,从若干案例反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膨胀式发展,金融市场趋利发展,信贷资金流向“两高一剩”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绿色金融的发展刻不容缓。绿色经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欧美盛行以来,成为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课题。任何市场经济都离不开金融的调节,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创新在加速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民生和。金融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正向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又不对造成过重的负担。
绿色金融即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对的负面影响,把与相关的预期收益及风险融入金融业务中,关注和防范污染。绿色金融的操作要注重两个层面,一是金融活动应采取何种措施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行业自身如何稳定发展,避开资金产生空转,扩大债务泡沫。
资源是社会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作为资源,资源的所属并不明确,同时因市场逐利的特性导致市场化经营无法对造成正向影响。故绿色金融需要的制约。但管理措施滞后,大多采取事后干预,且考虑到政绩的因素,绿色金融的推进速度始终不尽如人意。
经济的发展和所在地区的实体产业息息相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水平已发展到中期,生产行业规模较大,服务产业占比逐步提升,资源的开发速度急剧上升。资源短缺的现象便逐步出来,
目前国内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层面,随着银监会若干加强绿色金融监管文件的出台,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地毯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和社会风险,各商业银行也从制度上做出安排,全面提升在贷款客户的选择、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并加快转型速度。
商业银行在对信贷业务进行审批时,需要识别、评估、计量、监测经营活动中的和社会风险,充分考虑资金流入行业的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气候变化等和社会性理由。从表面看,银行业相关制度逐步丰满,但实际业务推进中仍然有提升空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