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市当天,顺丰控股(002352)开盘价报53.5元,涨幅6.59%;而后6个交易日出现4个涨停板,累积涨幅达66.79%,到2月28日,总市值达到2795亿元,成为深市第一大市值企业,而顺丰快递掌门人王卫间接持有的顺丰控股股权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元。
但好景不长,四个涨停板后,顺丰控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各种不利消息之下,顺丰控股股价3月1日开始转跌,截至3月20日中午,顺丰控股股价跌至58.88元,以持股数27亿股计算,王卫所持股票的市值仅有1589.35亿元。
尽管股价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流通股本只有1.33亿股而总股本有41.84亿股,流通股本仅占比3.18%。按照证监会的,大股东减持不得违反短线交易性,因此流通盘比例超低必然导致各游资追涨杀跌。
首先是有大买家持续进场。据龙虎榜显示,国海证券济南历山营业部连续三天累计买入顺丰控股1.6亿元;而借道“深股通专用”的北向基金也连续3天净买入顺丰控股超过7000万元,背后隐现游资身影;同时,有外媒披露,顺丰员工开设了2万个股票交易账号,用公司派送的红包购买自家股票。当各种负面信息被披露出来并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时,主力资本开始纷纷退出,造成顺丰控股股价短期内暴跌。
其次,股票暴涨之后也引发了关于企业价值的许多。其中,关于顺丰与国际快递巨头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和敦豪DHL的市场业绩、企业实力与企业市值的对比,迅速引发了许多散户的反思与投资。
据财务报表显示,顺丰控股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574.8亿元,净利润41.8亿元,股价市销率已超过5倍,国际快递业务达11亿元,各方面指标都超过了在A股上市的圆通、申通和韵达。而从基础设施来看,借壳上市时,顺丰控股拥有12个枢纽级中转场,1.5万辆车,3.5万个快递柜,员工超过40万人,旗下顺丰航空拥有飞机37架,通航全国36个城市和地区,正在湖北鄂州兴建亚洲第一个全货运机场,而其快递单价平均在23元左右,是“四通一达”单价的4倍以上,企业整体实力一直保持国内首位。
尽管顺丰控股在国内呼风唤雨,但在国际市场上,UPS、FedEx和DHL三大巨头的实力均远远超过了顺丰控股。
UPS2016年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业务总收入达到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全年约600亿美元。UPS业务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包裹、重货和供应链三项,每年处理货品40亿件,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设有1800处转运中心,拥有270多架自有货机和9.5万辆陆运货车,还拥有一条大型铁,总部设在美国易斯维尔的UPS世界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
FedEx2016财年的收入达504亿美元,其中快递包裹业务约264亿美元,地面包裹业务约165亿美元,零担运输业务约62亿美元,零担业务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居于首位,占比超过10%。FedEx的全球业务遍及21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74架货机、9.5万辆陆运货车,聘用员工超过32万名,其孟菲斯转运中心被称为航空货运之都。
DHL2016年的年收入则为573亿欧元,同比下降3.2%,但税前利润达35亿欧元,同比增长44.8%;净利润28亿欧元,同比增长61.8%。DHL拥有员工50万人、货机420架、陆运货车7.6万辆,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运货代公司,DHL2016年的空运量达到200万吨。
到本文发稿时为止,UPS市值为938.74亿美元,FedEx市值为518.60亿美元,DHL2015年的市值为327亿欧元。而顺丰在营收、利润和企业规模等方面均远不如三大巨头的情况下,市值却远超DHL,市盈率也超过1万倍,这一比较自然让股民惊心。
但类似的比较并不能真正描述顺丰的企业价值。目前,中国的快递市场全球增速第一,2016年发送包裹数量超过311.8亿件,连续六年增速超过50%,营业收入达3974亿元,连续超过40%,市场规模也早在2014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是中国日益发展的电商市场。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交易额为4.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以上。网络零售产生的电商物流直接带动了快递业务量的跨越式增长。
综上所述,顺丰控股的市值不仅仅要与国际快递三大巨头比较,更要与业务量相近的亚马逊相比较。目前,亚马逊推出48小时送达的“火鸡”生鲜快递业务、年费79美元的“一日达”金牌会员计划以及年费99美元的“一小时送达”金牌会员计划,这些举措让亚马逊物流已完全并削弱了UPS、FedEx等传统快递企业的市场。尽管亚马逊2016年的营业额仅为沃尔玛的20%,但市值早已越过沃尔玛,目前亚马逊的市值高达4049.89亿美元。
亚马逊物流和亚马逊云计算AWS是亚马逊市值高启的主要推动力,对比亚马逊近4050亿美元的市值,顺丰控股市值的异军突起,也许更有相似性。
2016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屋中介、家装建材、家具家电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在房屋热销的背后却是住房类商品投诉量的急速增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