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见到蔡剑教授是在北大百年讲堂地下的一个咖啡厅,一本书,坐在一群80后大学生团团围坐的厅里,一个不大的圆桌,书旁一杯咖啡。价值中国网的创办人林永青后来说,“这个场景很有新思想的意味,也有新生代的意味”。
以前我在美国的硅谷工作的时候,感觉到中国和美国的企业它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另外对为什么中国人很难在美国做到真正顶级的世界级企业家,这些都有了一些思考。我们在国内接触的企业,很多考虑的是一些很具体的生存问题,而在硅谷感受到的是企业应有的大气。比方说当时我们制定互联网标准,考虑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发展,还有全球经济发展问题,互联网衍化问题。视野和胸怀不一样。当然,我不认为所有海外中国人都必须要回国。我感到对很多有理想和抱负的人才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去奉献青春生命的。
这本书并不是在定义中国价值是什么,因为仅凭我们几个人有限的积累很难去说这么大的一个选题,我们讲的是转型、是一个途径-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中国价值不是几个人就能说清楚的,它是一个需要大家讨论的体系,它本身是一个哲学的系统思想。无论正派、邪派,现在很多学者搞不清门派了,完全被市场和价格思维带着走,为了给政府提供服务做了很多工作,为了金钱名誉地位做了很多工作,之后生活无忧了,返回来思索我们为什么做学问?为什么做知识创造?让我们逐渐回归到管理的本身。更深入一点就是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一个企业为什么活着?这有点像巴菲特炒股票。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是投资于市场,而是投资于人才培养、教育,你把人才培养成一个可以去投行做部门经理还是做中国未来的世界级企业家,就是一个价值派别。>我们是回顾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历程,展望了中国企业的未来,总结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创新要素。这本书的意义仅此而已。凡是具有价值思维的企业它可能过得要好一些,但真正的推动是需要成百上千的企业家去做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家,才是社会经济的真正推动力,我们是用思想创造帮助推动。有些企业在运用了我们的想法之后,感觉到了转变和不一样。构建中国价值是一个长期的伟大事业。
——蔡剑
蔡剑:在最开始做书的时候我没有想明白,到写这本书的结语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什么是“中国价值”,就是讲商业行为的本质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谁,就是人文主义思想,任何人生而有权利。一个企业或个人,你尊重他、对他好,他就会变成你的客户,这样双方就会产生交易行为,这不就是商业吗?德鲁克讲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顾客;而不是为了创造交易,这是我补充的,就是说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利润。什么时候中国企业可以为公众服务了,那它就有一个公共价值。这个是已经证明了的。利润只是手段和结果,不是目的。
蔡剑:有价值就会有高低。价值应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稀缺的。有真善美就有假恶丑,这就牵涉到管理理论,有高低就有竞争。竞争,追本溯源,最高级别就是战争理论;比如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呢,就是我以我的策略来竞争,别人不一定能争到。从这个方面我们就想到《孙子兵法》。这已经领先波特的思想三千年了。《孙子兵法》里面的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其精华程度远远高于西方,需要读书需要领悟悟。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创新。
另外一个就是,按《孙子兵法》讲,中国价值包括有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道”,就是什么是价值,我们为什么做企业,道等同于什么?中国价值。道高价值就高,反之亦然。比如说一个企业,它虽然不怎么赚钱,但是它的道行很高,仁者无敌了。像巴菲特、盖茨等等后来都悟道了,捐献了。按个人资产来说他不是首富了,但是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更大的首富了。这是道的问题,下面是四个方面,四个基座,“天”“地”“将”“法”。而且已经有了一个顺序,有了顺序,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天”是什么?就是大的宏观环境,社会潮流(进步的潮流),不要逆潮流而动,政治文化……“地”是什么?就是商业模式。就是你周边的环境,比如你在互联网圈里就有你周边的环境,我在大学就有我周边的环境,这样就会不一样。“将”就是人,和谐社会,怎么用人。不同的“天”“地”就需要不同的“将”,比方在北大,可能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高管来做研究,可能只需要一个博士生就够了。“法”就是技术。所有的管理,西方的思想、方法。西方的“天”“地”“将”相对固定。所以它就主攻“法”,研发了很多技术,就是科技创新。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法”是最末的,“天”天时不定,“地”也无法固定,“将”是需要培养的,而且培养好了也会改变。所以实际上在中国的这个管理思维概念和西方的思维管理概念,几乎是反的。现在很多的教授都盲目地局限于那个“法”,为什么呢?因为有市场,短期之内有市场的压力。就是说这个东西讲完之后别人认可你,我讲波特的模型、蓝海战略,可能你更愿意听,因为这是波特讲的,不是我讲的,所以你觉得有价值。这是逼出来的。这是价格思维,他不自信,如果老师不自信的话,那他的课肯定讲不好。
那么从这个里面剥离出来的管理思想就很清楚了。第一点,国外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法”的方面,但是我们需要的其他三个方面没有办法去对接,因为现在宏观的东西是经济学家来做,微观的主要是管理学家在做,宏观是针对政府的,但是往往没有一环扣一环,所以中国没有出波特这样的人,波特这个人是既做宏观又做微观,他把宏观经济融合到管理里了,他把一个公司怎么做讲得很透彻。
现在为什么我打了头炮呢?我是学技术出身的,是做“法”的。到了北大之后,这里是做“天”的,经济学很强,这里面有个反差,你会发现一环扣一环,发现什么样的东西能跟现实很相适应。所以为了写这本书我就钻研了很多经济学的东西。而且这本书里面淡化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更易懂易读。
蔡剑: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北京大学企业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创办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曾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和两个硕士,清华大学学士,完成哈佛商学院高层教育培训项目。在北大讲授EMBA和MBA的价值创新、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课程。曾负责与商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甲骨文、中央电视台的合作研究项目,担任正大集团和国美电器等企业的高级顾问。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大会主席,回国前在美国硅谷SUN集团负责研发Java企业版互联网核心标准,作为六名博士之一获选集团未来领袖培养计划。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出版五部专著。
价值中国: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一些,“道、天、地、法”五个要素,您说西方的“法”为先,但是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缺少“科学理性”,科学是中国的弱势,而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必然要面临竞争的问题,而且现在是全球化的竞争。
蔡剑:价值金字塔,像个蜂巢一样,一开始很小,但是肯定是每个“面”都有的,慢慢变大一圈一圈绕上去,不能说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是不断地一圈一圈慢慢累积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个别的问题。像西方的发展,之前是工业化,再之前是文艺复兴,再再之前是新教运动等等这么一轮过来的。中国就像是被打乱了一样,出现很怪的情况就是中国的科技是21世纪的,但是思想还是秦始皇时代的思想,这个怎么处理呢?就要把它说清楚了,有个定位的问题,重点要在哪个位置上面。但是也不必着急,就是这个价值金字塔的模型,几个基座不能只发展一方面,只有几个起来了,那这个金字塔就倾斜了。
很多东西咱们没有超越古人的智慧,你读它跟你信它、你信它跟你用它、创新,这都是有差别的。比如,互联网是双刃剑,大部分时候你控制不了它。有些事情只能等待,因为太超前而需要等待。就是说你对一件事情有预见性跟这个事情的实现有差别,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需要一个结合点。
我觉得林毅夫教授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林毅夫说“成就决定于抱负”。没有成就是因为你根本不想,不去想哪来的成就。还有一点就是,“什么都可能要等,但是失败不需要等”。失败之后,可以总结出经验,像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可预见地会失败,但是还要搞,不搞的话连实践的机会都没有。不管怎么试,有个根本的前掉,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但是一旦确定了就不能放弃,什么时候会出问题呢,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时候,就是怀疑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值得去做,失败就是放弃,一旦放弃就完了。
大众的思想的变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一定是从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开始变化的,就是价值思维的这样一个变化。这是一个潮流。包括一个价值中国网,我也身在互联网好多年了,但是一看这个网就觉得有点意思,看到这个网站把一些东西想明白了。
我们当时还想搞个“中国价值联盟”,随着这本书我出了一个评价体系,像心理测试,看你到底是价值思维还是价格思维。比方说,一个企业没有这种大智慧,一旦市场竞争激烈了就开始降价,它不问问为什么降价,他一定是价格思维的表现;如果一个商场看到顾客穿得不够档次就不接待了,那也是价格思维的表现,你们价值中国网肯定是价值思维。
我们也做了一个网站,想把这个变成一种思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网站,跟价值中国网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蔡剑:我觉得中国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但这个转型期并不短暂,是需要一个过程,明显感到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都处于一个转换期。就是说当这个政府和企业走得比较好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个困惑,就是下一步怎么走。暴风雪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我们经济等发展比较好的时候要知道怎么去预防和处理这样的危机。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这些管理者,包括从上到下的,从高管到成员,包括政府机关,学校管理者。他能够去转变他的思维,但这个是很高的期望,也意味着很难实现。
因为转型期的价值观、观念和管理方法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是讲你要变成什么样子,是讲我们怎么帮助你找到一个适合组织情况的一个新的管理思路。
价值中国:现在在中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享受到中国价格带来的优势,您却已经把它拔高到中国价值的层面了。实现这样一个提升并不容易,怎么找到一个结合点或者是途径,是关键问题。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在现阶段来说,还只能看到竞争压力给他们带来的价格压力,如何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价值提升?
蔡剑:有一本书叫做《龙行天下》(作者为中欧商学院曾鸣教授,引注),里面的观点我是不很赞同的,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就是“低成本的成长”。中国企业过去十年主要是创造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于价格优势。但是未来十年是否仍然延续这种方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不是反对控制成本,因为大家都想“多快好省”,这个“省”是重要的,但是“多快好”怎么去保证,这就需要一种平衡的艺术。
蔡剑:我理解价值中国网的特点是很鲜明的,有很多探索性的思考和实践,你们的不少作法体现出价值思维在里面。当然,在现在这个转型期呢,并不是说坚持高精尖就是价值思维,有时候恰恰是一种价格思维有短期优势。这个要看事情的发展过程,要把事情做漂亮,投入少产出多,比如要用创新和一些比较具有突破意义的战略,要把握“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的平衡。我也希望价值中国网越来越好,成为中国经济、商业、管理界,大家一起学习、和实践的比较好的平台。我们是非常希望也能帮助这个网站的发展的。
我们在北大要做的工作不仅是推动企业——有两类的学者,一类是描述了这个过程,像写历史一样,他是在解释现状;还有一类是在影响现状,这是两类不同的学术流派。换个角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推动,但是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不推动,我认为价值思维就是一种社会潮流,自然产生的,象价值中国网就已经有实践在这个潮流里了。因为不具有价值思维的企业,慢慢绩效就会降低,就会被淘汰掉。
编者按:[小语]“今天看来,‘中国价值’与‘价值中国’并不是巧合,我相信正确的观念总是相似的。很多人问过我,‘价值中国网’的‘价值’二字的语出何处,其实在2004年初,我最早的启发来自于今天已经成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说‘投资其实很简单,看好一支股票,然后长期持有’。我想,投资了‘价值’就是投资了巨大的‘未来’,这需要眼光,更需要胆略和坚韧。”——价值中国网创办人林永青
中国价值显然是中国价格的衍生品。就是说在世界经济中先有中国价格,然后现在才会有人提出中国价值。中国崛起是跟中国价格有莫大的关系,因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密集的工业化的进程,在世界上中国被看做是制造业大国,一个广泛的说法,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种密集型的工业化,这种加工业的崛起,是跟中国人极大地利用了成本的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造成了这样一个崛起过程。所以在全球很多产品的类别中,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是世界第一,其实是把很多产品的价格拉了下来,所以就导致了在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中国价格”这样一个专有的说法。所以说在2007年的时候,对中国制造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论,核心是当时出了一些事情,因此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怀疑。所以说当时有很多的报道因此而谈论中国制造如何升级。就是怎么样依靠技术的提升、管理的创新、产品的升级,来提升中国制造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因此有了一个中国价值的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按照中国价格的老路走下去,会遇到很大的瓶颈,所以我想这是中国价值这个词产生的一个背景吧。
中国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中国价格,可以说中国价值所追求的一切就是中国价格所缺失的一切,我们通常会用一些对立的词来形容这个东西。比如说很多人都在说中国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大国和强国的对比也是在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和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其实是有很多内在的缺陷。
那么第一个缺陷,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但是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是不断扩大的,导致说我们似乎占了很多世界第一的份额,但出口你如果是详细的来考察的话,你会发现还是高度集中在低端的产品上,举个彩电的例子来说,前几年中国的彩电出口占世界非常大的份额,中国彩电厂商也成了世界前几名的序列里面,但实际上当中国的技术发生改变,进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这些企业又被集体地甩在后面,因为核心技术仍然是别人的,高端的型号仍然由外国厂商来生产。所以说这就是中国价格一个比较大的缺失,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过高。再进一步看的话你会发现一些生产的核心的东西,即使是中国制造的产品,里面也会包含大量的“非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类如计算机这个产品。组装是在中国完成的,但是里面的零部件其实跟你没有关系,处理器是英特尔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都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软件像微软的操作系统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细分,就看到了大量的国外的零部件,这是另外一个东西。第三,由于中国这些年来对外开放,有大量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有很多中国的对外出口其实是外国公司的附属企业创造的,跟中国企业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必须要给这些公司支付很多的专利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成品的价值当中,中国所赚取的最多也就是10%左右的加工费。我们号称中国制造,实际上你把中国制造分解开来的话,你会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标明中国制造的增制品是真正的中国制造,也就是说你的这个利润是非常薄的,所以像张瑞敏这样的业界领袖都说家电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这样就导致我们会有非常强烈的中国价值的呼声。
中国价值,从政府或者企业界来讲,不是说我们从前只想赚点小钱,依靠量和劳动力的优势取胜,其实当年也是想到过这个问题的,比如说有个很著名的政策叫“以市场换技术“。这个体现得最多的就是汽车业了,就是说我们通过向国外的市场开放,慢慢把国外的技术拿进来,先做本土化生产,然后慢慢一点一点地把整车技术拿到,但实际上最后证明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很好,但是完全没有实现,因为今天看到的事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基本丢失了、但技术也还是没有拿来。所以可见的是从前也有过对中国价值的追求,但是证明了途径是失败的。那么也就说明了其实我们离真正的世界工厂的距离是很大的,根本不像一些统计数据或者说一些报纸上的说法,好像说中国现在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因为从产值的比重、产品的附加值、技术能力等等来看的话,你的致命弱点就是你的工业品的产量大,但是产品品种是贴在很低端的这种产品之上,档次偏低,所以就导致说,为什么在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当中,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呼吁中国要多出跨国企业,但是仍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整体水平这么低,怎么可能出现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领先水平的制造企业呢,这是不现实的。
所有关于中国价值的内涵的提出,都是对应于以前的缺失而提出来的。换句话讲,所有这些前面的缺失,其实就是今天主张中国价值的这些人士,他们希望我们弥补甚至是说能够完全消除这种内在的缺憾。
我们说中国价值不是为了提一个口号,以前我们依靠中国价格横扫世界,但是在今天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依靠中国价值依然横扫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层面到企业的微观层面,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国家来讲的话,在“以市场换技术”这个策略不成功的时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其他的策略来做这件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能不能够继续坚持过去的一种发展观,就是说过去你的发展观是数量优先的,质量只要求合格。但是今天只追求这些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因为中国制造07年遇到的危机不仅仅是从产品层面上的质量和安全的危机,它其实是含着一种对于整个中国制造是不是能够处在世界前列的这样一种深层次的追问。因为这个危机表面上来讲是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危机,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正在试图或者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群的一个危机,甚至可以理解为中国跟世界交往的一个危机,那么这个背后隐含的东西非常多,而解决起来的话,不能简单地说是不是把某些产品的质量按照某种标准提高了就可以了。
中国既然要崛起,那就要意识到面临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就是说你输出产品,但是也输出了产品之上的某种意义,品牌的意义,或者说消费者的意义。
最后我要讲的价值思维,就是说危机不能局限在一个产品的微小的层面上,实际上要想到怎么样给中国制造升级,或者说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化解中国制造的危机,其实核心都是重建价值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从当前政府、企业的表现和表达来看,必须足够地重视价值的议题,一定要把它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考量。这个我觉得就叫做价值思维,就是要超越产品、超越一些被“物化”了的东西,从利益到意义的转变。意义与价值是有巨大的关系的。
内容简介
30年来,中国产品的价格帮助中国产品销售到全球市场;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面临价格优势难以为继的局面。中国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如何实现从“价格思维”到“价值思维”的转变?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本书分析了从依赖中国价格到创造中国价值的思路转变和管理创新;作者站在全球视野、在新经济的潮流下,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复兴和超越西方管理创新相融合,亲历国美、正大、联泰等企业的价值转型过程,提出了“价值金字塔模型”和“价值思维”,颠覆了传统的价格思维,给读者以全新的眼界和不同的思考分析方法,关注自我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个人价值。
专家推荐
《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的作者蔡剑、胡钰、李东先生通过大量国内外企业的实地调研,努力寻求中国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价格思维”到“价值思维”的转变方法,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了从依赖中国价格到创造中国价值的思路转变和管理创新,讨论了“让中国价值成为世界价值”的强国战略。这对于加快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很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同志认真一读。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
此书的价值不仅仅是提出和广泛讨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还通过实例给出了实现理念和思维的模型和方法,证明实现价值思维是有方法可循的,是可以做到的。这些实例和方法有西方的,更有许多当前中国已经存在和正在发生的。我们既不提倡什么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也不赞成一些头脑里隐藏着的西学为本,中学为用。我们应当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只有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使中国的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才是好的理念和方法。就好比在技术上,引进国外技术算不了什么,不论怎么消化、吸收、再创新,只有当我们能够用这些技术、或者发展了这些技术,使自己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产品能够在性能上竞争取胜,为顾客创造了价值,创造了新的顾客,才能够说是成功的设计。如果制造出来的产品结果还是不如人家的产品,还要靠降低价格创造交易,那只能说是失败的设计。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
全球化环境下的自主创新是中国发展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很高兴看到蔡剑、胡钰和李东三位学者所撰写的《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一书。书中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方法相融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企业未来成功所必须解决的管理创新问题,提出了独特的价值提升思路。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这本书很值得中国业界人士细读!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使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抓住机遇开拓自主创新,努力使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体力劳力密集转型到智力密集为主,即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经济腾飞,进入富裕、发达国家行列。《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一书从独特的思维视角,结合大量一手国内外调研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对企业自主创新等给出了很有启示意义的新思路,这对推动中国的加速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在新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的企业要想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必须实现竞争思维的彻底转变,摒弃原先的低成本思维,而本书作者提出的价值思维就是一个极有现实性,启发性的视角。中国的企业不用担心自己的企业小,只要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一颗种子自然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空中网总裁周云帆
中国应该如何利用它的最大的工厂和最大的市场这些优势,从而变为具有可持续的自治经济的最强大的制造国家呢?作者在书中使用令人深思的语言以及一手案例研究来解释中国如何才能维持带有本土价值的经济发展。这个重要问题涉及政府、企业领导、学者、学生及大众,这本书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发现这本高质量的书中所蕴含的珍贵的价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