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如何辩证看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促进稳就业、稳投资?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王昌林: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冲击,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加快复苏,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显著制度优势。
一是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好于预期,回升的动力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整体上看,8月份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复苏在线测字打分态势。从生产端看,工业生产依旧稳健,从需求端看,包括餐饮、文旅、影院在内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步恢复正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更是实现了今年来的首次正增长,经济运行呈现V型反弹态势。
二是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应急政策推动变为政策和市场协调并进、共同发力。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政策正在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市场持续回暖。
三是经济在实现量的回升同时,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增长的新动能日益强劲,代表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产业增长加速,企业效益稳步改善,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生态不断改善等。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运行体现了“稳”“韧”“优”三大特征。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国务院综合施策的效果。
王昌林: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经济社会秩序逐步全面恢复,经济稳步复苏,市场预期总体向好。在疫情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影响下取得这一系列成就难能可贵,再次证明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从挑战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仍使全球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国内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一定困难,投资可持续增长和就业面临新的压力。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王昌林:稳就业核心是要稳市场主体。要加大减负稳岗扩就业的力度,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大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审批难、成本高、程序多等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恢复生产、吸纳就业提供支持。
要通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增加新的就业,加大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力度,促进物资配送、康养健康、公共卫生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要完善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稳岗就业。
要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扎实做好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建设,为稳就业营造良好的政策。
王昌林:当前,外需面临不确定性,消费是一个慢变量,投资则是快变量,要把稳投资放在重要。稳投资,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发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保障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升级。要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努力发挥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要多方发力、多策并举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记者:您认为,着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和基点是什么?
王昌林: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供给侧结构性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要从供给侧发力,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工业体系完整的优势,稳定制造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发展壮大新动能,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产业循环。
此外,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王昌林:要特别注意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因此,我们要将高水平对外作为强大支撑,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改善营商,稳定外资预期,高质量推进“一带一”建设,建设更高水平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参与引领国际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