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耕海牧渔唱新歌

※发布时间:2020-1-3 6:49:2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从远涉深海我国远洋渔业新征程,到用生态眼光重新审视渤海湾,烟台上演了一曲挺进“蓝海”的变奏———

  碗口粗的缆绳牢牢地拽着五层楼高的“海丰698轮”。刚从秘鲁返航的“海丰698轮”满载排水量16000吨,是世界最大的冷藏运输船,船上4个巨大的船舱内还满满地堆着9800吨鱿鱼———9月的烟台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34年前,烟台远洋渔业正是从这里世界,开辟了渔业捕捞的蓝海。1988年9月27日《烟台日报》第二版长篇通讯《渔家傲》,就记载了中国第一批远洋渔业人,驾驭“烟远一号”大型拖网渔轮,挺进远海,登上风云际会、群雄逐鹿的国际舞台的经历。

  9月17日,两位重要的者再次相聚这个“大本营”。年过古稀的那位,便是当年叱咤太平洋、开创烟台乃至中国远洋渔业辉煌历史的烟台远洋渔业公司原经理邵元杰;疾步赶来的那位华发老人,则是《渔家傲》的作者、将这辉煌告知的原《烟台日报》专刊部主任孙为刚。

  当两双大手紧紧相握时,海上的那段峥嵘岁月便浮现在眼前:“风,呼啸着,吼叫着,掀起20多米高的狂浪扑向渔轮。狂浪从驾驶室顶棚滚过,粗壮的三角铁焊成的探照灯架被扭成了麻花……”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乘着的东风,邵元杰组建烟台远洋渔业公司。1985年8月,他带队来到联邦,接收一艘远洋渔船“烟远一号”。那可是个“宝贝”,不仅排水量大,达到3500吨,而且满身都是“黑科技”:卫星、电子探鱼……一系列闻所未闻的高科技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引领了中国远洋捕捞技术的新方向。

  1985年10月15日,“烟远一号”拔锚起航,驶向北太平洋。在邵元杰和船员们的下,这片陌生的海域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从此,中国渔船开始了北太平洋上的创业历程,载入中国渔业的辉煌史册。

  同样是“烟远一号”,打出了烟台第一个“大网头”,响彻全国。1987年9月底,“烟远一号”第4次来到北太平洋鱼场,电子探鱼仪上呈现出密集鱼群,可一连几天收获甚少。邵元杰茶饭不思,几个昼夜的深思后,他的目光停在显示渔网在水中深度的网位仪上:会不会是网在水中有一定倾斜度,导致网位仪产生误差?“洋设备先进是事实,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它。”邵元杰发挥烟台远洋渔业人不怕吃苦、勤动脑筋的,反复探索,终于探明了网位仪的实际误差。在下网时,他命令网位下压20米。一网下去,足足打了90吨———烟台远洋渔业史上第一个“大网头”。第二网120多吨,第三网130多吨!“烟远一号”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作业108天,捕鱼5900多吨,实现产值192万美元。

  如今,烟台港内,再也见不到“烟远一号”的踪影。“时代不同了,‘烟远一号’十多年前就卖掉拆解了。现在在海上从事远洋捕捞的是3艘7000吨级的大型拖网渔船,船上的设备也改良过,比‘烟远一号’可强大太多了。”当年的烟台远洋渔业公司副经理陈济中对“烟远一号”感情颇深,但在时代面前,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快更好发展。与中国远洋渔业同步,他在大风大浪里成长起来,如今已是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下转第三版)右眼皮跳测吉凶

  

关键词:远洋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