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8-4-14 10:08: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小学良好的办学水平决定于是否拥有宽敞的校舍、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图书馆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必须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国中小学文献资源建设和提供利用的现状是:中小学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馆藏结构大同小异,缺乏统一的分工协调和有组织的整体化建设,使文献资源分散,重点缺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巨大的浪费,总体保障能力下降。长期以来,这种“一校一馆,保障”的建设模式,在科技飞速发展,文献信息量迅猛增长的今天,弊端日渐突出。因此,在知识经济的大下构建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教育顺利进行的需要,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1 中小学教育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育不断深化。教育信息资源则在整个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决策的高级参谋、教学的参照物、教学研究的工具书、学习的知识仓库。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促成教育决策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全面而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是决定教育决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闭门造车,就会重复劳动,步人后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改变传统学校封闭式办学的模式,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校园“围墙”的,及时、全面掌握有关教育动态和理论发展,吸收国内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因此大量丰富、翔实的教育信息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2)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这一过程中的被动地位。网络时代的教育模式学生变成了主体,教师处于导向性的客体地位,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组织教学,主张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规划者和提供者等角色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则要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前提。 (3)我们过去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数量来衡量,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而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其评价方法更关注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等能力,主要在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完备的信息资源对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目前,随着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发布与实施,一些中小学校为了适应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发展、促进教育顺利进行,提出了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发展的思。中小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传递、交流和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系统,信息服务直接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为科研提供全程的信息保障,提供最新科研信息,是科研立项的前提。在课题准备与立项阶段、课题研究推进阶段和课题总结评价阶段,信息资源保障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信息资源不足与用户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文献信息总量快速递增,各种类型出版物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书刊等各种文献资料价格飞速上涨。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书刊价格平均每年以近40%~50%的速度上涨,1995—2005年书刊价格上涨了近500%。虽然部分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经费的投入,但是面对大量增长的文献信息,也只是杯水车薪,任何一所学校图书馆既也无力把所需求的各科文献信息收集齐全,从而造成新书入藏量下降,书刊品种大大减少,导致图书馆藏书内容老化,收藏结构呈现日益严重的低现象。 在笔者工作的省市第一中学,师生的总数由1995年的2 000人增加到现在的3 000多人,但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6万元并没有随着图书的价格上涨而增加,报刊的品种也始终停留在200多种,相应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没有购置,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况且如此,普通中小学的情况则可想而知。文献保障率的大大降低,既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知识更新,又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阻碍了教育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