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贵阳高新区依托大数据“弯道取直

※发布时间:2016-12-12 19:08: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自2014年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举办以来,贵州、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已经迈过了两年半的年头。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使用”三个问题,贵阳率先落实、带头“突围”。

  今年3月2日,“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正式揭牌。当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贵阳这块“试验田”时,有三个问题不得不让贵阳作出回答:大数据到底给贵阳带来什么?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贵阳高新区作为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主战场”,更是扪心“三问”。走马高新,不妨看看它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从“跟跑”到“领跑”

  的角色转变

  大数据给贵阳高新区带来了什么?

  从高新区一家本地企业的身上,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贵阳高新区数字内容产业园,以前的主营业务是电话对对碰,其业绩在国内的IT行业中并不“亮眼”。2014年,企业开始布局大数据医疗后,却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中的一匹“黑马”。

  今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信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朗玛信息凭借其“互联网医院”排名榜单第57位,成为国内唯一入选“互联网+医疗”的企业。朗玛公司董事长王伟曾经这样形容道:“朗玛信息原来做的是屌丝经济,现在则直接进入到高富帅的健康大数据产业。”

  依托大数据,朗玛信息从一个“屌丝”转变成为“高富帅”。贵阳高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

  1992年,贵阳国家高新区批准成立。可惜的是,由于起步晚,产业发展一直长期处于“跟跑”位置。

  “以前高新区重点打造的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重点产业,但在全国的国家级高新区中,我们有的别人也有,我们有的别人比我们更优,只能被动实施跟随战略。”高新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说,但在大数据领域,大家都是处于起跑阶段,谁跑得快,谁就是“领头羊”,这给了贵州、贵阳实现“弯道取直”的机会,也给了高新区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实践也证明,依托大数据,贵阳高新区正在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2012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发布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排名情况,贵阳高新区处于倒数位置。而在前不久,火炬中心再次发布2015年度国家级高新区排名时,贵阳高新区在全国115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116个单位)中的综合排名跃升至43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全国前八强。

  相关部门反馈的资料也显示,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40个二级指标中,贵阳高新区有超过20个二级指标的上升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在“诸侯混战”中

  杀出一条血路

  贵阳高新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是什么?

  对于高新区的领导干部而言,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证明题。”高新区大数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程灵琨说,在国内外均没有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的前提下,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程灵琨看来,在这个“过河”的过程中,高新区的“基础”要比别人好。

  “基础”好在哪?2013年,全省80%的信息产业集中在高新区,其中本土IT企业贵州翔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加紧建设IDC机房。这是贵州省第一个民间资本投资的数据中心,让高新区突然有了一个从0到1的过程。

  “既然辖区内已经有企业在做数据中心,那就先从最基础、最接地气的1做起。”程灵琨说,2014年,高新区提出了“1+N”的产业发展路径,“1”即指数据中心,“N”则是指云计算、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端产品制造等大数据关联产业。

  2014年3月,高新区引入了第一家外省的数据中心企业贵州高新翼云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逾7亿元,将分两期在高新区建立设有12000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建筑面积达8800平方米。

  高新区对这个项目格外重视,由管委会主任直接负责。“当年的3月21日签约,4月27日开始建机房,7月份一期就已投入试运营,这个速度让同行都感到不可思议。”高新翼云总经理许宁说。

  随后,高新区相继出台了“大数据十条”“大数据技术创新十条”等政策,推动高新区数据中心企业“向好”发展:目前已经建成数据中心服务器3万台,中电高新、高新翼云等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试点。

  高新区以数据中心为抓手的实践得到了市级层面的认可。2014年7月8日,在全市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在观摩时现场“定了调”:贵阳市的其它区县不再建设数据中心,以后的数据中心企业就落在高新区,由高新区提供定制化数据中心服务。

  依托数据中心这一抓手,高新区成为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急先锋”。更可喜的是,数据中心作为大数据产业链中最基础的产业,还极具“吸附效应”

  谷歌、戴尔、IBM、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竞相在这里落户;

  全国400余个创客团队入驻中国西部众创园“掘金”大数据;

  有数据统计,目前贵阳高新区大数据企业达1634家,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营业收入192亿元。

  以大数据为引领

  勇当“顶梁柱”

  今年3月30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高新区工作汇报时指出,围绕既“高”又“新”的目标,高新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发展实现了路径依赖的突破,坚持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把重视人才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了一条开放式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了“急先锋”的态势,逐步形成了“顶梁柱”的雏形,“示范区”建设起步良好。

  从探索到肯定,贵阳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更加明晰。

  今年7月29日,《贵阳国家高新区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奋力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予以通过。《方案》提出,到2018年,贵阳大数据走廊基本形成;到2020年,建成大数据“双创”引领区、大数据技术创新试验区、大数据中小微企业聚集区;到2030年,全面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

  新的作为,必定会面临新的问题。

  程灵琨认为,高新区当前和未来面临问题主要有二个,其一是人才问题,其二是企业成长性的问题。

  所谓的“人才问题”,即大数据的高层次人才缺乏。程灵琨解释说,依托清镇职教城,未来可以解决大数据基础性人才问题;依托花溪大学城,未来可以解决中间管理层人才问题;但高层次人才,贵阳就只能从北上广等地引进。

  所谓“企业成长性”的问题,即当前引进的企业尽管数量多,但可塑性高的企业少。程灵琨将高新区的大数据企业分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能够成为各自行业翘楚的企业,仅仅只有朗玛信息、东方世纪等10余家企业;第二梯队是具备成为行业翘楚一定可能性的企业,也仅仅只有二、三十家。

  “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初创型企业,成长性并不明朗;此外还有一些只是为了政府某一个项目而落地的企业,如果一旦项目完成,这些企业是否会变成空心壳,很难说得清。”程灵琨说,不管是产业还是人才,“纺锤形”是最好的架构,但从当前来看,“金字塔式”的架构都还没有搭建完成。

  那么,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程灵琨认为,对一个着眼全球市场的贵州企业、对一个着眼贵州的全球性企业,是否可以形成差异化扶持;在招商时,对现有业务能够形成支撑平台的企业能否重点引进,例如在贵阳高新区建立一个实验室为自身企业服务的,就不会因为做完一个项目而离开,再加上内部人员之间的流动,也可缓解高层次人才的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电子邮件:(#换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