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政科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经济持续回暖,下行压力依然存在——2020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经济形势展望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年。经历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中国经济将呈现怎样的变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系列季度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年度数据整合深化,分析预测了居民消费、基建投资、房地产、进出口、制造业生产、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价格、就业等各领域的经济运行表现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2020年全年的数据,分析了2020年经济运行及2021年经济形势展望。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向好,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回暖,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具有深远结构性影响,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平稳,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主要的政策包括:从全球看宏观经济政策短期应稳定支持力度,长期应推进经济结构;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需保持持续稳定,货币政策常态化需协调推进;政策和并举提振消费需求,稳定工业生产向好趋势,精准施策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稳定和改善预期仍是政策出台和制度的关键所在。
受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P同比增速回落至2.3%,四季度我国P同比增长6.5%,比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也要看到内外部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一是居民消费恢复慢于收入。2020年1-12月,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累计同比下滑4%,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居民消费恢复落后于收入恢复进度,不仅是疫情冲击因素所致,更受到体制性深层次因素影响。二是CPI转正,终端消费仍然低迷。2020年12月CPI同比增速转正,主要受到食品价格和油价支撑,核心CPI有所回落,终端消费依然低迷,居民消费信心依然不足。
一是消费升级短期遇阻。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上,四季度延续三季度的基本趋势,消费升级遇阻。2020年四季度居民在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上的支出累计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挫,其中教育文娱消费远未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二是网上消费保持高增速,2020年再上新台阶。受“双十一”提振,2020年12月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达10.9%,比三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强劲,地产销售维持增长态势。根据中汽协统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共销售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增速较2019年实现了由负转正。自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转正以来,房地产消费维持高景气度。主要原因包括: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地产需求、疫情助推居民对住房品质改善需求、房地产融资新政下地产商加速资金回流而采取了各种促销手段。
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短期恢复到正常增速仍然需要依赖投资,新旧基建相继发力是拉动投资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202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投资累计增速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但基建投资恢复速度进一步放缓,整体弱于市场预期,主要在于:第一,财政资金投放速度偏慢,导致基建资金从源头上受到制约;第二,专项债资金使用效力相对偏缓,项目落地的时滞因素可能导致专项债资金出现淤积;第三,其他项目对基建投资资金形成挤占;第四,缺乏满足专项债使用要求的、能够收益自平衡的项目。
2020年房地产行业在疫情影响下短暂受挫后快速复苏,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体量逐月快速回升,增速则经历了先升后降的总体趋势,全年行业销售规模再创新高。从土地成交来看,2020年溢价率经历了“先升后降”之势,在优质地块大量成交、各城市降低房企拿地门槛的影响下,溢价率在2020年二季度升至高位,随着“三道红线”政策出台,三、四季度房企融资渠道明显收紧,溢价率转而走低。从投资来看,2020年房企投资端一波三折,整体呈现“抑—扬—抑”的走势。从融资端来看,房企整体融资或将持续偏紧,“三道红线”将持续发力,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
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从一季度大幅震荡、二季度快速回稳到三季度全面反弹,再到全年稳步增长,进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再创历史新高。从出口来看,出口维持高景气,高新技术产品贡献持续提升。2020年国内出口增长强劲,且已经明显反映出全球贸易复苏的迹象,全年出口防疫物资先升后降,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未来出口主要矛盾也将更加集中在常态结构中。从进口来看,我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为扩大进口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制造等行业的高景气,国内增长动能修复带动的需求向好,带来较强增量效应。
第一,2020年第二产业恢复进度快于第三产业。2020年全年,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P增速为2.6%,高于整体P增速0.3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增速0.5个百分点。这是2013年以来,第二产业P增速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引领经济增长。第二,制造业生产全年恢复进度较快。2020年一季度结束以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逐月提升,11月达到7.7%,累计规模增速在一季度曾大幅下滑10.2%,但也已在7月转正,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4%。第三,制造业生产恢复的结构性特点:国资稳健、民营及外资反弹强劲、高技术产业引领作用明显。
第一,工业企业盈利在连续20个月负增长后在疫情状态下逆势转正。自201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滑14%以后,工业企业盈利一直处于负值区间。但是,在疫情冲击的不利口述小姑两瓣湿乎乎条件下,2020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转正为0.7%,1-11月继续提升至2.4%,工业盈利实现修复。第二,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略滞后于盈利修复进度。2020年,全社会投资恢复的进度也较制造业投资要快,全年增速2.9%,较制造业高出5.1个百分点。所以,当前制造业投资虽在恢复中,但恢复进度还是略滞后于盈利修复进度。第三,制造业投资修复的结构性特点。2020年,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投资呈现分化。如图1所示,在制造业细分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投资增速为正,分别是医药制造业(27.3%)、钢铁冶炼加工(25.4%)、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14.5%)、石油煤炭加工(6.1%)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2%)。而其他大部分行业的投资下滑程度较为剧烈。这些行业连接制造业的中上游,也连接着消费端,其投资疲软是当前需求不振的体现,也会造成下一阶段的生产受阻。
2020年,全年生产原煤38.4亿吨,比2019年增长0.9%;生产原油1.95亿吨,比2019年增长1.6%,进口原油5.4亿吨,比2019年增长7.3%;生产天然气1888亿立方米,比2019年增长9.8%,进口天然气1.02亿吨,比2019年增长5.3%;发电74170亿千瓦时,比2019年增长2.7%。
2020年,全年煤炭销量约35.3亿吨,比2019年增长1.6%;全社会用电量75110亿千瓦时,比2019年增长3.1%。截至2020年11月,天然气消费量为29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除原油加工品外,各类能源消费已恢复常态。但是,原油加工品消费呈现出不同走势(图2)。
首先,原油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2020年全年生产原油1.95亿吨,但进口原油5.4亿吨,约为前者的2.8倍。其次,煤炭供应紧张。2020年,很多北方地区比往年提前启动供暖,用煤需求出现较快增长,但煤炭供应呈现紧平衡状态。最后,煤电占比仍然较高。尽管“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逐步提升,但整体占比依然低于30%。
交通客运量与货运量持续增加,反映经济持续平稳复苏迹象(图3)。2020年运输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6%。快递业务稳步上升。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步增加,激发了快递业潜力。新服务业态及非接触式消费快速发展,促进物流企业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疫情反复延缓交运行业全面复苏,拖累经济持续复苏。国外疫情二次暴发叠加国内疫情风险升级,削弱了交通物流业强劲回归势头(图4)。受疫情影响,2020年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下降0.3%,持续改善中断。二是成本偏高,小微企业再度承压。交运行业小微企业运行成本高企不下,供应链安全稳定。该行业小微企业成本指数处于高位区间,风险指数持续上升,小微企业复苏延缓。三是投资增长低位徘徊,经济复苏新引擎缺位。传统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低,疫情暴发后更凸显。运输及邮政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为负,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同时,新基建占比小,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中坚力量。
2020年CPI增速呈下滑趋势(图5)。2020年1月后CPI累计同比增速持续下降,月度同比增速虽小幅波动,但整体呈较快速下降趋势。2020年12月,CPI当月同比增速降至0.2%,虽较11月增速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较低水平。全年CPI累计增速为2.5%,较2019年降低3.4个百分点。
2019-2020年CPI先升后降的走势一定程度上受猪肉供给变动引发的价格变化影响,但猪价不是2020年CPI下行的主要原因,消费恢复不足导致了CPI下行。观察剔除了能源和食品影响的核心CPI走势,可见其自2018年以来一下行,而2020年下行趋势的速率明显加快(图6,该时期下行曲线年,PPI月环比增速呈现下降又回升态势。5月至年末,PPI月同比增速从-3.7%升至-0.4%,接近转正(图7)。这一趋势与CPI增速的持续下降,是生产恢复进度快于消费的年度主基调在价格指数上的反映。
2020年2月,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峰值6.2%,此后在6%上下小幅反复,6月份降至5.7%,7月持平,8-11月连续下降,分别为5.6%、5.4%、5.3%和5.2%,12月持平,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图8),说明随着经济V型反弹,就业压力逐步缓解。
2020年1-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1.8%,但比2019年下降12.28%,说明新增就业水平仍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图9)。
2020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仅2.1%,较2019年下降3.7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速为-4%。而往前回溯,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已连续三年下降,实际消费支出增速也连续两年下降,消费率也在近年逐年下滑,从2016年的71.8%下降至2020年的65.9%。居民收入增长低迷、消费下滑,显示就业恢复的质量不佳。2020年,制造业复苏明显,人才需求较大,但呈现一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疫情影响下,部分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劳动力供给明显减少,传统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有所。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0年8月末,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其中1700多万人通过灵活就业或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创业,跨省输送的劳动力供给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较为严峻,根据部分高校披露的就业报告,代表性高校的2020年毕业生签约率较2019年普遍下跌5-15个百分点。
尽管经济发展预期在下半年得到较大恢复,新冠疫情产生长期经济代价的风险依然较高,全球经济的潜在产能恐将持续低于疫情前的预期水平(图10)。同时,全球范围的短期复苏形势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对增长前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新冠疫情局部爆发的频率、防疫措施的执行效果、疫苗研发和应用进展及财政货币刺激措施的持续性等。
除中国外的全球投资活动剧烈下滑,并且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严重受限(图11)。在排除中国的情况下,世界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甚至无法在2022年内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基准水平,而我国受益于疫情有效防控带来的国内宏观的确定性,市场主体预期相对比较稳定,预期将成为未来两年全球新增投资的主要拉动力量。
在2020年的特殊情况下,虽然为稳定总体需求并社会和市场主体而出台的财政刺激措施具有合,但相关刺激措施终将转换体现为财政赤字并进一步推升财政风险。基于此,IMF预测2021年全球债务规模相对P占比将大幅增长17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水平。公共债务风险处于历史高位(图12),应风险转移。
从美国当前的总储蓄规模和净储蓄规模来看,均较疫情发生前有明显的下降,但私人储蓄却保持明显增长,为家庭和企业在未来的投资扩张准备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稳定。美国货币市场的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变化,M1的规模迅速扩大,极其容易引发资产泡沫或通货膨胀风险。此外,美国目前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均保持稳定,美国家庭在疫情后的利息支出较疫情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利息收入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收入/支出比有所改善。
美国经济复苏放缓。2020年下半年,美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宏观经济数据分化明显。12月非农就业人口负增长14万人,连续6个月下滑;制造业PMI却再创年内新高,但消费者信心指数始终维持在低位。基于制造业强劲复苏,但消费复苏乏力,劳动力市场承压的背景,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维持在0-0.25%之间,直至通货膨胀率达到2%或者重新回到充分就业区间。预期美联储将保持现行利率水平直至2022年末或2023年初。而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来看,美国应该是重复金融危机后的退出模式,即先减少购债规模,再启动加息安排,最后实施缩表回归常态。这种进程也决定了,在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无论美国经济形势如何好转,这个时期的美联储控制货币增量是最为重要的,而并不是提高资金成本,影响正在复苏中的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而2021年底到2022年初减少并逐步停止购买国债,从而改变市场对货币供给的预期。
由于欧洲第二波疫情暴发,部分国家重新实施严格的措施。继2020年三季度的强劲复苏之后,四季度欧元区复苏乏力,服务业PMI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消费者信心也始终在低位徘徊。2020年12月10日,欧央行如期加码宽松,宣布增加5000亿欧元“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并将其延期至2022年3月。加码后的PEPP总额度为1.85万亿欧元,这意味着欧央行每月通过该计划购买的资产额将超过700亿欧元。同时,欧央行还宣布将第三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延长一年。对于欧元区来说,疫情不稳定因素更重,但鉴于其疲弱的经济数据,欧央行未来继续宽松政策还需考虑欧元升值压力。